科技助力临县红枣产业发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04

来源:科普吕梁












































































































































编者按: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中国科协定点扶贫35周年。中国科协定点扶贫办、吕梁市人民政府、山西省科协围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主题,联合组织开展中国科协定点扶贫35年主题征文活动,经评选小组研究讨论,评选出61篇获奖稿件。即日起,科普吕梁依次刊发获奖稿件,敬请关注!


科技助力临县红枣产业发展


临县属黄土高原丘陵地带,这里山高沟深土质瘠薄、常年干旱、地理环境复杂,是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大县,也是革命老区。这里的土地很难养育当地一方人。在饥荒年代,人们挖草根吃树皮比比皆是,唯独生长在这里的红枣树郁郁葱葱果实累累。以枣代粮、以枣充饥成了人们救命的唯一“稻草”。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一把小米一把红枣地支援革命军队,“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枣树特别抗旱和为劳动人民作出的贡献,被当地人称为“铁杆庄稼”和保命树。

临县是红枣的发源地之一。过去枣树生长不均,七零八落地分布在沿黄河一带。解放前,临县红枣生长面积只有6万余亩,在缺乏科学种植管理的情况下其效益微乎其微,枣区人民无法摆脱贫穷状态。1985年起,中国科协开始帮扶临县。前来帮扶的干部下基层、访民意、走市场、做调研,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积极倡导在全县沿黄河一带大力发展红枣种植。短短十余年间,全县红枣种植面积由原来的6万余亩发展到82万余亩,临县西部更是达到了枣树全覆盖。自此,红枣成为临县枣区人民的一大支柱产业,红枣年产量最高达到 3.6亿斤,年收益高达6亿元人民币,37万枣农受益。红枣种植带动全县发展大大小小的红枣加工厂近千座,形成千余人的红枣经纪人销售大军。临县红枣销遍全国各地,总产值达10亿元人民币。群众收获红枣的同时,还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的严重问题。枣农依靠红枣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临县也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获得“全国红枣产业龙头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等称号。

近年来,由于全国红枣市场疲软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临县红枣种植效益下降,依靠红枣致富的产业出现返贫问题。如何拯救红枣产业?中国科协扶贫团充分调研、精准施策,在临县建立了红枣院士工作站,找出了红枣产业提质增效的出路。

其一,引进红枣鲜食品种,调整红枣种植结构。

2015年,临县红枣获得大丰收,但同时也遇到有史以来红枣卖难问题。对此,中国科协扶贫团做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于2016年牵头组织吕梁市政府相关人员、河北农业大学红枣专家刘孟军等召开研讨会,确定引进市场需求大、适合临县气候生长的早熟鲜食月光、六月鲜、鲜食枣品种,在临县加以推广;同时在临县金果树红枣研究所开辟了鲜食红枣品种示范园及采穗圃,与金果树红枣研究所的人员一同探索解决临县卖枣难的科学途径,解决效益低的红枣种植问题。研究团队用科学方法破解难题,他们调整红枣品种种植结构,利用金果树红枣研究所试验的新品种、新技术,与河北农业大学三方协作,将现有木枣高接换优,走出一条特色产业之路,即以发展鲜食红枣为突破口的新兴红枣产业,从而用科学技术创新解决了红枣效益低与卖枣难的问题,成功做到产业精准帮扶,助力枣农增产增收。

为了解决临县红枣品种发展单一之缺陷,2020年,中国科协牵头与临县新型职业农民、红枣种植能手、红枣致富带头人刘卫军联手,组织技术专业队率先在临县石白头乡北寨村(科协帮扶村)及高家咀村(省农业厅帮扶村)展开技术推广,利用现有枣树高接换优技术改良红枣鲜食品种六月鲜、月光等 500余亩。

中国科协聘请河北农大刘孟军教授与枣农开展面对面科学培训进行指导,他给枣农算了一笔账:农户种植10亩现在的红枣,制干后亩产500斤,每斤卖价0.6-0.8元,10亩红枣年收入3000-4000元。嫁接改良鲜食红枣后,亩产鲜枣1000斤,按照当前市场价格每斤4-6元计算,10亩红枣年收入在4-6万元左右。而且这些新品种早熟,可以提前上市,在秋天雨季高峰期基本可以采摘卖完,经济效益是现在红枣的10余倍。嫁接后的枣树树冠矮小,容易打理,同时也解决了农村留守老年人管理枣树高、大、难的问题。这样下来,种植红枣不就能赚到钱了吗?在刘孟军教授的引导下,枣农由当初的不接受、不认可、荒废枣园放弃管理,变得争先恐后地对枣树进行高接换优。

其二,在中国科协扶贫团引领下大力发展枣园养蜂产业。

临县现有红枣林82万余亩,是一个很大的蜜源生产基地。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临县的蜜蜂养殖处于空白状态,是中国科协扶贫团打响了在临县大搞蜜蜂养殖的第一枪。

为解决养蜂技术问题,他们多次请专家来临县培训指导,并引进黑蜂新品种大力繁殖,培育养蜂业成为新的致富产业,养蜂户逐年增多。目前,临县本地养蜂户已发展到200多户,其中有60余户是贫困户。养蜂行业的兴起,带动了河北、河南、浙江等外省蜂农来临县放养。

现在,全县每年可产出优质枣花蜜5000多吨。养蜂的同时,扶贫团还引导枣农树下养鹅养鸡来增加收入;充分发挥合作组织作用,引导各合作组织和协会走科研院校+企业+协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

其三,大力发展有机红枣,开拓国外市场。

全世界98%的红枣产自中国,而临县又是全国红枣生产大县。这里山高沟深,昼夜温差大且远离城市,无污染,自然条件好,是生产有机红枣的最佳基地。中国科协扶贫团科学决策,设计综合方案,引导枣农在生产中使用生物菌肥料,采用太阳能灯光物理杀虫等一整套技术,探索出生产有机红枣的新方法。

2005年,临县3万亩枣林率先被认证为有机红枣。2015年,临县本地普通红枣价格低到无人采收,而临县青兆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红枣以每公斤 15元的价格销售到台湾,台湾转手以每公斤32元的价格出口到欧美国家。可见,有机红枣产品在全世界的发展空间很大,很有潜力。特别是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临歌枣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红枣白酒,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现已出口到海外市场。

回顾中国科协扶贫团在临县扶贫35年的工作,首先给人们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扶贫的工作日程中,他们每个人没有星期天也没节假日,有的自驾私家车用于工作下乡,山高沟深,道路曲窄,曾几次有人险些掉进深沟。多年来,扶贫队员不断地轮换,唯一未变的是中国科协甘于奉献的为民初心,这种精神不断传承。其次是科学决策。产业扶贫的理念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使临县红枣产业走出了困境,从红枣品种良种化、管理有机化、加工精细化、产品品牌化,到营销电商化,一路引领着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协以扶志扶智为重点,用科学技术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临县红枣业健康稳步前进,枣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中国科协助力临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功不可没。对此,临县枣区人民十分感谢中国科协对临县的帮扶与引领。(作者:临县政府调研员  刘平贵)

来源:今日科协

科普吕梁


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科普吕梁”!

来源:gh_e17906d28bb1 科普吕梁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NTcxNzk0Mw==&mid=2247500516&idx=2&sn=6b85702f651d23cededcaf1e5ba282c5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