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改革研讨】加强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15

来源:科协改革进行时


近年来,重庆市科协会同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连续举办5届科协改革理论研讨会,聚焦科协系统改革、发展、服务、创新、治理中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讨论,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工作者的思想和智慧,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科协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启发。“科协改革进行时”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科协改革研讨”专栏,陆续刊载研讨会优秀成果,以飨读者。

加强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是重要支撑。随着制造强国建设深入推进和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蓬勃发展,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瓶颈愈发凸显。为此,重庆市科协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分析传统技能人才面临的严峻挑战,查找重庆市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加强重庆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

智能制造给传统技能人才培养带来的严峻挑战


一是对传统技能人才就业岗位造成极大冲击。随着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逐步普及,诸多无须特别技能和专业知识或重复机械性的岗位未来最容易被取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到2020年,人工智能将替代20亿个工作岗位,而这些岗位基本都是技能人才从事的工作。经济学家朱民研究指出,到2035年95%的生产线不再需要工人,50%~70%的岗位将被机器取代。但另一方面,人工岗位减少的同时还会出现诸如“机器协调员”等一大批新兴岗位。如德国,到2025年,在信息和数据技术领域将会增加96万个新的就业机会,扣除削减的61万个组装和生产类岗位,德国将净增约35万个工作岗位。因此,智能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是减少,而是增加。


二是对传统技能人才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工业4.0时代,一线技能工人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者,不再仅限于掌握某项专业技能,他们面对的是团队化的工作方式、智能化的工作对象、数字化的工作流程,要求能根据需要随时设计、规划、控制、操作多个层面的复杂任务。他们除了要懂得制造技术以外,还要懂得软件技术,能够使用复杂数据,具备一定产品设计与创新能力,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协同等。因此,在智能制造时代,企业一线员工必须是加工工艺的设计者、生产系统的管理者和设备技术的维护者,是能熟练掌握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传统意义的蓝领和白领界限必将越来越模糊。


三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目标和定位提出新挑战。智能制造时代,随着技能人才的职业转型和职业内涵变化,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未来职业院校,必须要从培养掌握单一技能的人才转向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从培养“机器的奴隶”转向培养“机器的主人”。未来职业教育不再是低端教育,而是一个既要懂原理,又要会操作的高端复合型教育,其工作环境和岗位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

重庆市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培养投入机制不科学。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前沿,设备先进,办学资质要求高,投入大、成本高。但目前重庆市技能人才培养仍以财政保障为主,投入单一且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远低于职业院校学生占总学生数的比例,职业教育社会化、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未形成。调查发现,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主渠道的技工院校,2018年全市投入仅约14亿元,其中,财政性经费就占65%,其他渠道投入少,经费缺口较大。


二是培养主体责任不到位。企业既是高技能人才的使用主体,也应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但是部分企业因担心培养成本较大、人才跳槽等,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想着高薪挖人,“去别人家的树上摘桃子”。调查发现,70%以上的智能制造企业员工偶尔或很少参加培训。


三是智能制造类专业设置滞后。重庆市职业院校中开设智能制造类专业的不多,培养的智能制造高素质技能人才较少,导致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战略实施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紧缺。调查发现,部分智能制造企业约51%的员工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相关度较低。


四是智能制造领域“双师型”教师欠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原有的“双师型”教师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已呈现出“发展性”落后,亟须进行再培训再提升。同时,智能制造类“双师型”教师数量也不够,难以支撑快速发展的庞大智能产业需求。调查发现,重庆市2018年高职专科院校“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40%左右。


五是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不浓。目前,社会大众的人才观还存在偏差,认为技能人才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代名词,对技能人才认同感不强,加之技能人才对社会的贡献与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待遇不对等,“不愿办职业教育、不愿学职业技能”的社会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三、

加强重庆市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导向。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地方财政也要加强支持。”建议紧紧围绕推动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战略,全面实施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出台加强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加大财政经费投入,确保高技能人才发展重大项目顺利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等关键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新增教育经费要优先向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倾斜;要按规定落实并逐步提升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支持企业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将一定比例的职工教育经费抵扣企业所得税。支持金融机构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开发多元融资品种。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机构。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为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创新交流、带徒传技等活动提供支持。


二是坚持“智能化”改革方向。紧紧抓住贯彻落实刚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战略重大契机,紧扣重庆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坚持职业教育的“智能化”改革方向,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标准、路径和方式的全面“智能化”,着力培养以“数字工匠”为代表的高素质智能制造技能人才,以技能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助推全市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推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贯通培养,构建智能产业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实施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项目,突出“高精尖缺”,重点遴选一批智能制造领域重点关键岗位的优秀高技能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培养大批高技能领军人才。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探索与普通高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建立覆盖智能产业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探索职业院校单建或与知名企业联建智能制造“学习工厂”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将学生学习过程放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建设序列,支持部分优质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职院校,支持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同时,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大规模扩招,加快培养全市智能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四是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核心是推动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与掌握前沿技术的一流公司合作,如与京东方、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推动教学。一方面增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专业,另一方面加快机械工程等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还应强化跨学科,甚至跨学校的专业设置,“强强联合”培养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此外,建议市级有关部门统筹组建智能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


五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制定职业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教师从企业有关人员中公开招聘的实施细则,明确职业院校高层次、高技能智能制造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的具体办法。探索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支持职业院校聘请产业导师,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聚焦“1+X”证书制度,全员轮训职业院校教师。


六是全面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按规定全面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


七是加强人才持续成长能力建设。随着技术迭代速度加快,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再培训再提升需求会越来越多,建议强化职业院校的培训职能,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要求,尽快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职业院校、企业、高校、市场培训机构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习成果的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以加快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全面落地,适应技能人才任一阶段、任一时间、任一地点的个性化学习和职业能力提升需要。


八是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认真贯彻关于提高技工待遇的意见,探索建立基于岗位价值、技能等级、业绩贡献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激励保障制度。大力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研究制定高技能领军人才激励办法,试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设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服务窗口,探索实行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工会等群团组织中挂职和兼职,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开展先进操作法总结、命名,推广绝招、绝技、绝活,制作教育纪录片,树立宣传典型,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课题组成员名单:

周 雄 重庆科技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

谢 辛 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牟丽娇 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易 俊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朱新才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校长

陈 超 重庆科技学院人事处处长

徐 东 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刘寒梅 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科协改革工作办公室

来源:kxgg_2016 科协改革进行时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gxMjEwMQ==&mid=2650994984&idx=1&sn=d47bf249f72a9f19bfd65f5c6b45d55a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