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敬勤|​重视中小制造企业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中的关键作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23

来源:齐齐哈尔市科协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从目前情看,“大而不强”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标签,然而国际竞争与国内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均要求制造业必须向高质量转变。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缺失,2018年的中兴事件、2019年的华为事件及实体清单均已印证。然而核心技术缺失形成的卡脖子现状只是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创新体系单一造成的创新能力不足。当前中国以大型领先企业牵引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主,中小制造企业才是卡脖子技术的拥有主体,也是解决卡脖子技术的关键。

中小制造企业在我国核心技术的主要持有者

许多人认为,大型领先企业是技术的主要载体,如高铁成为中国名片,C919国产飞机飞上蓝天,载人航空航天的嫦娥、神舟、天宫、长征等重要成果,中国汽车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数控机床产量世界第一,电脑和手机产量全球首位等。但其背后的事实却是,在生产和销售也已全球化分工的情况下,大型领先企业更多的角色是提供技术标准和组装,真正拥有核心卡脖子技术的并不在大型领先企业手里,而是来自其下属的供应商即中小制造企业。比如,高铁产业中的牵引系统和轴承、受电弓等零部件,汽车产业中的发动机变速器等四大关键部件,电脑和手机行业的芯片和屏幕,数控机床行业的数控系统,空调行业的涡轮压缩机等核心技术一直难以突破,而这些技术主要掌握在中小制造企业手里,按照价值链分工的理论,无论大型企业如何“牵引”,如果不拥有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中小制造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是无法解决的。

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的中小制造企业具备相当的技术能力。一般认为,他们提供了近一半的税收和GDP、近四分之三的就业岗位和企业数量。但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小企业贡献了65%以上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这是由于中小制造企业在国际和国内领先企业的供应链中经过多年技术积累,逐渐掌握了零部件的生产与部分研发技术,形成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在工程机械、移动通信、手机等行业中拥有一大批核心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另外一方面,在更多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的中小制造企业则乏善可陈。事实证明,仅仅依靠大型领先企业的牵动一种战略无法解决多数关键核心技术,而仅仅依靠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难以解决大量核心关键技术缺失的问题必须通过大型领先企业和中小制造企业的协同及国家政策的扶持,建立一个不同于基于“大型领先企业引领的技术创新体系”之外的“中小制造企业推动的技术体系”,才可能真正解决核心关键技术缺失引致的大量卡脖子技术问题。

如何构建中小制造企业推动的技术创新体系

(1)要加深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需要认识到,我国实施的大型领先企业牵引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实现制造强国战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型领先企业牵引战略存在先天的不足:中小制造企业在这一战略中仅仅是“配角”调动中小制造企业积极性更多靠的是“合同”牵引,无法解中小制造企业的“能力”问题和“动力”问题;而大型领先企业也因为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自身的发展,自然对中小制造企业的问题缺乏关注,帮助中小制造企业解决核心关键技术的紧迫性缺失。在不断升高的“逆全球化”声音的今天,如果我们自己不掌握核心技术,仅仅依靠大型企业的引领,一旦核心技术被“斩断”,将危及我国的经济安全。

(2)开展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相关研究。高校科研院所、智库、政府政策机构、科学技术协会等相关学者在关注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时通常以大型领先企业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中小制造企业。对于中小制造企业的探讨则主要关注财务、信息化、管理能力、价值链等“非技术主题”,缺少对其技术创新的关注。因此,当前急需动员高校科研院所、智库、政府政策机构、科学技术协会等相关学者对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路径和模式开展系统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来指导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分析德国、日本等先进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和路径;第二,受资源禀赋、技术积累、制度体系等因素影响造成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方式与其他国家具有差异性,因此针对中国成功的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积累与创新路径和机理进行规律提炼;第三,中小制造企业具有环境敏感性的特征,因此需要关注技术、制度、经济等外部情境因素对中小制造企业的影响等,做到“说清楚,搞明白”。

(3)形成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扶持政策。在扶持政策中,需要注意直接政策与间接政策的配合。一方面,针对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直接政策支持。第一,中小制造企业资金缺乏的现状是导致其难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政府部门通过低息贷款、项目支持、政府采购、税收补贴等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缓解其资金困境;第二,中国VC/PE等投资机构“重模式创新、轻技术创新”,尤其对于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支持不够。而技术创新成果的实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政策引导投资机构设立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资金;第三,鉴于中小制造企业对技术人オ的吸引力远远小于大型领先企业,建议政府通过政策、资金、舆论等多种措施促进相关人オ向中小制造企业流动,这是提升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第四,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极易被模仿,这种“搭便车”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其创新积极性。政府部门应设立相关法律,保护中小制造企业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针对中小制造技术创新的相关参与者给予间接政策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合法性缺失”的天然缺陷导致其与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中阻力重重。因此,政府可以针对中小制造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等给予定向政策支持,专门推动这些机构与中小制造企业的合作实现技术创新。

(4)推进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扶持政策的实施。在扶持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两大原则。一方面,扶持政策实施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施策”转变。根据新兴产业、基础产业等行业类别以及嵌入的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等行业位置的不同,将中小制造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和给予不同的扶持力度,提升扶持政策的实施效率。另一方面,扶持政策需要多“放”少“管”。国家的扶持政策对于中小制造企业降低创新风险、提升创新积极性、集聚创新人才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小制造企业最大的优势即是其灵活性,而技术创新更需要通过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团队在目标导向下的自由探索来实现,因此在扶持政策实施中尽可能减少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限制保证其灵活性。

中小制造企业推动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难以一蹴而就。引起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人オ的重视是前提,而系统性地开展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是基础,形成直接政策与间接政策相配合的扶持政策是核心,推进扶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精准施策和多放少管是关键。在大型领先企业牵引的技术创新体系外,补充发展中小制造企业推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有利于达到解决中国核心技术缺失的“治标”效果,还有利于达到完善中国创新体系的“治本”效果。

(文章来源: 《中国科技论坛》2020年第6期专题笔谈:面向2035年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作者:苏敬勤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引用本文: 苏敬勤. 重视中小制造企业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中的关键作用[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6): 7-8.


来源:gh_22abdebdc6a2 齐齐哈尔市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TM3Njc1Ng==&mid=2247487379&idx=3&sn=96cc4cc3ffbb2a6975971bf12c6ebaec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