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麦-玉两熟区组合耕作模式周期生产力综合评价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24

来源: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2020年第36卷第16期刊载了山东理工大学等单位张银平、迟岩杰、王占滨、李晓冉、李洪文与刁培松的论文——“麦-玉两熟区组合耕作模式周期生产力综合评价”。该研究由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综合效益评价”(项目号:2018YFD0300607)等资助。


高产、高效和可持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耕作模式影响土壤结构、土地肥力以及投入产出比,从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有效收入。本文针对黄淮海两熟区传统精耕细作存在的土壤结构破坏、动力消耗过大和连续免耕存在耕层土壤紧实度增加、表层杂草养分富集等问题,将传统精耕细作和保护性耕作相结合,取长补短,设计了“翻耕-免耕-深松-免耕”的组合耕作模式,其设计的基本原理为:

首年翻耕翻整地,全面松动耕层,将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高的熟土翻至下层,提高土壤孔隙度和蓄水保墒能力,肥沃底层;首年翻耕后,第2年土壤孔隙度和蓄水保墒能力非常适合作物生长要求,利于高产,所以采用免耕,同时节约能源和作业成本;经过两年的沉积和机器压实,第3年土壤孔隙度和蓄水保墒能力有所下降,但不严重,故采用深松的方法,适当提高土壤孔隙度和蓄水保墒能力,同时打破部分犁底层;经过第3年的深松,第4年土壤孔隙度和蓄水保墒能力适宜作物生长,所以采用免耕。

经过四年的积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大大提高,接着进行下一周期的首年翻耕,耕深一般应当与上周期相差5 cm左右,以此循环下去。通过4年的试验表明:组合耕作模式可以提高土壤的结构质量,减小土壤容重,增加耕层土壤养分,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业投入,能够促进两熟区的生产力提升和节本增效。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农业工程学报”

»» 点击  阅读原文  获取全文

来源:gh_c45100f8f9c0 农业工程学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U1MzcwNQ==&mid=2652998418&idx=5&sn=e228e8fb9c2ff6b1601e96b88463e97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