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0)》发布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30

来源:福建省海洋学会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及相关数据,编制完成《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公布了全球、中国近海关键海洋要素的最新监测信息。

    全球海洋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1870—2019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上升趋势明显,过去十年(2010—2019年)平均值高于187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2019年比常年(1981—2010年,下同)高0.27℃。

    1955—2019年,全球0—700米海洋热含量增长速率为3.1×(10^22)焦耳/10年~3.8×(10^22)焦耳/10年。

    2019年,全球0—700米海洋平均热含量达到历史新高。

    1750—2018年,全球70%洋盆中海洋表层pH均不同程度下降,平均下降速率为0.018/10年。

    1993—2019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约为3.2毫米/年。

    2019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较2018年高8.5毫米,处于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1979—2019年,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小趋势,3月和9月减小速率分别约为4万平方千米/年和8万平方千米/年;南极海冰范围变化趋势总体不显著,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持续偏小。

    中国海洋气候变化1980—2019年,中国沿海海表温度平均每十年升高0.25℃,其中2015—2019年连续五年处于高位。

    2019年,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为1980年以来最高,黄海冷水团8月最低温度为近十年同期最高。

    1980—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

    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72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三高。

    中国沿海平均高高潮位和大的潮差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杭州湾沿海上升速率最大。

    1963—2019年,渤海海冰冰期和冰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9/2020年冬季,渤海冰情较常年偏轻,海冰主要出现在辽东湾。

    1979—2019年,中国近岸海洋表层pH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021个pH单位,江苏南部、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海洋表层酸化明显。

    1980—2019年,中国沿海年极值高水位和年最大增水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台风风暴潮引发的年最大增水比例超过85%。

    2019年,中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1次,其中致灾风暴潮5次。

    1980年以来,中国沿海暖昼日数、极端高温事件累积强度和暴雨以上级别的降水日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

    2019年,中国沿海暖昼日数为1980年以来最多;中国近海海洋热浪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累积强度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

    2019年,海南岛周边、长江口至江苏近海以及渤海海域海洋热浪频次达7~12次。

    《蓝皮书》指出,中国近海地处季风最明显的气候带,东亚季风、副热带高压、中‒高纬度大气涛动等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要素变异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脆弱,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

    《蓝皮书》适应新时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能为科学把握海洋气候变化规律、减轻海洋灾害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

    来源:i自然全媒体

来源:FJSHYXH2019 福建省海洋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OTEzOTU4MA==&mid=2247485860&idx=4&sn=387a3748df681232addd144359df4986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