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变迁与地方性重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文本分析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1-05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简介


房静静,女,社会学博士。自2015年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即主要从事空间与社会记忆领域等研究工作。并发表CSSCI论文《论记忆的空间性叙事》一文;此外,为撰写博士论文,从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山东沿海某传统村落做了长达一年的田野调查工作,收集了丰富的相关第一手资料;此外,近三年来,就农村领域已发表CSSCI论文数十篇。


Q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客观存在着“农业空间--工业空间--后工业空间”三极化的空间等级结构体系。那么,当代中国社会如何置身其中?或者我们本土的空间实践如何融入到全球化的空间进程中?

房静静:乡村振兴战略关于“城乡融合”的诉求理念便是:通过空间格局重组,以空间跨地域来消解城乡差异。如此,便形塑了“把乡村和城市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城乡融合”的新局面。

Q

进入新时代,空间社会学开启了“村镇聚合”与“城镇化”的探索。争论的焦点在于,人类的生存行为究竟是围绕一个主要的都市核心而发生新居住空间扩张?还是时刻受制于特定的文化要素和社会制度的规约而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房静静:“生态宜居”便是新时期新的生存策略,即通过构建生态空间来延续自身的生存,通过改变自身的存在样态来实现自身生存空间的拓展,并表意出“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构建生态宜居家园”的框架。


Q

现阶段,如何在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吸收历史留存和文化积淀,建构转型时期的农村生活空间,塑造赋予时代性和乡土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

房静静:“乡风文明”借用传统文化要素,来契合人对于过去事情的记忆勾连和情感寄托。如从物质空间层面探讨乡村文化传承,勾勒“美丽乡村”风貌;从精神空间层面将村民精神寄托与村落空间格局相关联,形成文化记忆的代际传承。

学术导向正确,学术规范严谨,内容特色鲜明

国内连续出版物号:CN32-1593/C

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105X

联系电话:0516-83885569

期刊网站:http://xb.cumt.edu.cn

E-mail:xbsk@cumt.edu.cn



来源:kd_xbsk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Y4MjY1NA==&mid=2650959472&idx=1&sn=62609deef2439e01fd71d92a043ce0c2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