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专题 | 嗅觉障碍性疾病的创新诊疗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和应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1-06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嗅觉障碍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与老年人死亡率密切相关,嗅觉功能低下者4年内的死亡风险是正常人的2.5倍。目前嗅觉障碍性疾病在精准诊断和治疗上缺乏有效方法,检测技术匮乏,无诊断标准,常常在临床诊疗中被忽视,预后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魏永祥教授带领项目组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开展“嗅觉障碍性疾病的创新诊疗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和应用”项目,针对现状进行了国内原创探索性研究,建立嗅觉功能检测新技术、独特的嗅觉电生理、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手段,首创我国嗅觉障碍性疾病的诊疗体系,创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嗅觉障碍性疾病的创新诊疗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和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首创符合国人特征的主观、客观嗅觉功能检测新技术,制定规范化的嗅觉障碍诊治流程,颁布国内首个《嗅觉障碍诊疗专家共识》,首次将嗅觉功能检测新技术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1)项目组首创符合国人特征的嗅觉功能检测嗅棒及嗅觉障碍患者生活质量量表,通过1164例正常人和2234例嗅觉障碍患者的检测,获得国人嗅觉功能正常值,制定国人嗅觉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


(2)项目组率先自主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嗅觉诱发电位仪,精准评估嗅通路电生理特点,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及伪嗅的鉴定,作为国家司法部、公安部伤残鉴定的国家标准。


(3)项目组首次创立了影像学技术评估嗅觉功能的新方法,通过759例正常人和677例患者嗅球体积和嗅沟深度的检测,率先制定嗅通路MRI检测的最佳方案,精准评估嗅中枢的结构和形态,率先采用功能性磁共振和PETCT精准评估嗅中枢的功能。该方案已作为嗅觉障碍性疾病的精准诊断标准。


(4)项目组首次将嗅觉功能检测新技术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通过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早期筛查,发现病理损害最先累及嗅中枢,嗅球体积、嗅沟深度减小,该成果已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筛查和诊断的重要依据。


项目组率先创建了符合国人特征的嗅觉训练新疗法,建立了嗅觉训练联合药物治疗的新方案。项目组率先采用国人熟悉的气味开展嗅觉训练治疗,有效地提高了嗅觉障碍的治愈率;创建了鼻腔糖皮质激素雾化给药的新途径,率先开展糖皮质激素联合银杏叶提取物药物综合治疗的新方案,将嗅觉障碍性疾病治疗的有效率显著提高。


项目组在国际上率先建立6种嗅觉障碍动物模型;揭示了嗅觉干细胞在嗅球中的表达、分化与调控机制,为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项目组率先建立仙台病毒感染后嗅觉障碍小鼠模型揭示发病机制是病毒抑制了细胞凋亡和基底细胞增生导致嗅黏膜再生受损。通过模型发现干细胞标志物LGR5在嗅球中高度分化,揭示LGR5及配体在嗅觉系统中的独特作用。


项目开展以来,率先建立了嗅觉障碍专病门诊,带动全国50余家三甲医院及多家基层医院创立了国内最大的嗅觉专病诊治协作网络,收治嗅觉障碍患者8万余例,针对不同病因开展规范化诊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新的嗅觉障碍性疾病诊治流程的建立,大大节约了患者的就医成本,有效地节约了社会资源,缩短了患者首次就诊时间,显著提高了治疗有效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编辑:左舒颖

排版:高   冀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年24期第17版







来源:cmaxxdb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4ODE3NA==&mid=2247519487&idx=1&sn=799c4892985d4088213db7438f55579e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华医学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