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余艾冰:教育切莫急功近利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1-16

来源:江苏省科协

在近日举办的“集萃高校协同创新论坛”上,中科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副校长、省产研院过程模拟所所长余艾冰表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由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包括八大要素: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八个要素都与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相关。


▲余艾冰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在哪里?余艾冰认为,科学必须基于创新,力争世界独一无二;而技术更侧重于科学发现在实践的应用,追求可行性,可以相互重复。技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发展。二者都很重要,但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将技术等同于科学,忽略了科学的重要性。

“从“211+985”到“双一流”,早期强调的是学校整体的提高,现在则更为细致具体,强调的不仅仅是学校的提高,更是学科的提高和学校的特色,并实施滚动淘汰机制,而这种机制,也可能蕴藏着更大的机遇。”余艾冰说。

近年来,中国科研投入与GPD的百分比保持不变,因此科研投入绝对量逐年增加。这种持续的投入显著提高了中国创新环境,中国因此在多方面从数量上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但其质量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下一步,创新环境建设应侧重如何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以及从大到强的转变。

余艾冰认为,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百年大计”,无法通过急功近利的短期努力来获得。他表示,中国需要一个高效、可持续、灵活的人才计划来培养、吸引、使用科技人才,以补充现有的科技人才计划,为中国走向科技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人才和后备力量,并提高中国国际知名度。

“新型研发机构应放眼建立全球领先的产学研新型基地,旨在拥有世界一流的研发团队、世界一流的研发平台、创新的激励与开放机制、健全的中外联合研发机制等。”余艾冰说,“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建立有效的选拔机制以促进创新人才和创新环境建设;建立金字塔式的科研人才队伍以培养和储备人才;加强领军人物的培养和选拔,其任命需在奋斗中逐步提拔,而非直接指派;提倡能够推进技术创新、升级和转型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我国创新驱动转型的一部分。”

科学家有国界,而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贡献的评价也是应该没有国界。然而,中国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独立于国际标准,有独特的标准,国际化不够,很难造就国际级科研大师。同时,学术、科研人才的能力以及学校、学科应逐渐并更好地与国外接轨,按国际水准要求和评估,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相当统一的标准。设立中国研究员制度也许是一个好的开端。

来源: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来源:gh_1d89a2a9e771 江苏省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NjU4Mzk2MA==&mid=2247487628&idx=4&sn=ea9b54fa860b5b115f88b1ad6a762aba&chksm=fbc38dfbccb404ed84e4324c121bbf026cb7f44877403c8c07d5fa7247494f862a7f5f41ff53&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