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表征揭示纳米Bi@N掺杂碳纳米笼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设计的进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1-12

来源:CBG资讯

20210112132102_eea8db.jpg

导语

近年来,金属铋因其具备较高的理论比容量(~385 mAh g-1)、低廉的价格和低毒性等优点,逐渐成为了极具应用前景的钾离子电池合金型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由于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严重体积膨胀/电极粉碎,以及动力学缓慢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特性较差。因此,通过电极的结构/组分优化和表面/界面设计来构建高性能铋基负极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Angew. Chem. Int. Ed., 2021, DOI: 10.1002/anie.202016082)。

前沿科研成果

原位表征揭示纳米Bi@氮掺杂碳纳米笼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设计的进展

近期,原长洲教授课题组通过表界面调控、晶体结构优化等策略在锂离子电池(LIBs)正、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构筑中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Small Methods 2020, 4, 2000630; Small 2020, 16, 2001526; Adv. Energy Mater. 2019, 9, 1802847; Mater. Horiz. 2019, 6, 871; J. Mater. Chem. A 2019, 7, 24788; J. Mater. Chem. A 2019, 7, 18109; J. Mater. Chem. A 2019, 7, 3264; Nanoscale 2019, 11, 16755)。且以此为研究基础,通过原位转化及多维度纳米材料自组装策略实现了多种高性能钠、钾离子电池(SIBs,PIBs)用正负极的制备(Adv. Energy Mater. 2021, DOI: 10.1002/aenm.202003429;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473–2482; Adv. Energy Mater. 2019, 9, 1803052; J. Mater. Chem. A, 2019, 7, 11915; J. Mater. Chem. A 2019, 7, 4353; Small 2019, 15, 1903259 

通过电极的结构/组分优化和表面/界面设计来构建高性能铋基负极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作者报道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策略,以合金化负极铋为研究对象,合成了一种新型铋基金属有机框架(Bi-MOF)作为前驱体,进而通过可控热解将Bi纳米颗粒镶嵌在带有空隙的氮掺杂碳纳米笼三维多孔碳骨架中(图1),即Bi@N-doped Carbon Nanocages(Bi@N-CNCs),并将其用于钾离子电池。

20210112132105_10f493.jpg

图1. Bi@N-CNCs形貌及结构表征(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通过原位TEM实时对比观察了550/700/850-Bi@N-CNCs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图2),发现了样品850-Bi@N-CNCs 的N-CNCs内部空隙和韧性壳层可有效缓解Bi在合金化时产生的体积膨胀。充放电过程中,在N-CNCs表面形成稳定的薄SEI膜,同时碳网络和纳米铋间电子传输流畅,所以反复充放电后其结构仍保持完好。而550/700-Bi@N-CNCs在充放电后均发生严重的铋颗粒破碎或团聚,且SEI膜发生反复断裂与重构,导致其循环性能较差。

20210112132106_27266e.jpg

图2. Bi@N-CNCs电极原位TEM表征及充放电过程结构变化示意图。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通过原位/非原位SAED和原位XRD技术(图3对850-Bi@N-CNCs的首次放电过程进行实时表征,发现该过程中存在独特的Bi-KBi2-K3Bi两步合金化转变,有区别于之前报道的传统三步或一步合金化过程。此差异可能归因于其特定微观结构,即纳米级铋颗粒(<20 nm)分布在碳纳米笼三维多孔碳骨架中,这对活性双组分的表面/界面和相变有着巨大影响,也验证了铋负极钾化过程主要受动力学控制,而非热力学控制。

20210112132108_463f4f.jpg

图3. Bi@N-CNCs电极原位SAED及原位XRD分析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总结:作者将精准退火优化后的850-Bi@N-CNCs电极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具有较高可逆容量和优异长循环稳定性,在5.0 A g‒1大电流密度条件下循环充放电超过1200次循环后,其比容量仍可以达到224 mAh g‒1(单次循环容量衰减≈0.004%),这主要受益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组成优势。此外,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原位表征,深入探究并揭示了其电化学储钾机理。更重要的是,该项研究中电极材料结构/组分设计和精准合成策略,及对铋基负极储电机制的理解,对制备高性能二次电池合金化负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来源:BeanGoNews CBG资讯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ODQ0NjUwMg==&mid=2247517591&idx=1&sn=97e0f2a21a63b704247bb0cd94140eaa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电池 金属 钾离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