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八)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1-15

来源:中华医学会服务在线

提高肺癌放疗疗效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放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如何提高放疗疗效一直是业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绿化教授带领团队开展“提高肺癌放疗疗效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历经17年,围绕现代精确放疗新技术规范、临床治疗方案优化等关键问题,在国内率先开展肺癌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新技术的系统研究,解决了临床疗效验证、流程规范制定、治疗方案优化及临床推广应用等关键技术难题,使得我国肺癌放化疗的生存明显提高、不良反应显著下降。“提高肺癌放疗疗效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率先建立了肺癌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新技术流程和规范,通过对1011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资料总结,在国内首次证实三维适形放疗疗效优于常规放疗,调强放疗能进一步改善肿瘤控制并降低肺损伤发生;探明了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正常器官放射性损伤的相关剂量学参数和临床特征,制定出新技术流程和规范,领衔制定了系列指南,推动了我国精确放疗新技术的安全、有效开展。

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开展肺癌同步放化疗,制定了最佳同步放化疗方案。同步放化疗是20世纪末欧美发展起来的肿瘤综合治疗新模式,显著提高局部疗效,但同时会增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因此早期国内业界普遍认为我国患者不能耐受。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开展并报道了紫杉醇、紫杉醇+卡铂、拓扑替康和依托泊苷+顺铂等方案同步放化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首次临床证实其在我国肺癌患者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首次确定依托泊苷+顺铂方案是国人NSCLC同步放化疗中的最佳化疗方案,建立了国内首个局部晚期肺癌放化疗临床研究平台,开展全球首个头对头比较依托泊苷联合顺铂和紫杉醇联合卡铂同步化疗方案疗效的前瞻性Ⅱ期研究和多中心Ⅲ期研究,证实顺铂方案联合放疗能使3年总生存率显著提高,放射性肺炎发生率降低近一半。

项目组确立了术后放疗在NSCLC中的应用价值。NSCLC术后放疗是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但是对生存的价值一直备受争议。项目组在国内首次系统开展肺癌术后放疗的随机临床研究,明确了术后放疗可以提高N2期NSCLC的生存率,并在国际上率先筛选出NSCLC术后放疗的获益人群,解决了术后放疗影响生存的临床争议。

项目组阐明了与肺癌放射敏感性相关的分子指标、遗传学及血清学标志物,为加快精确放疗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组在国际上创新性发现了10个与肺癌预后和放疗疗效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建立了首个中国人精确放射技术下的肺癌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上的个体化放疗,发起全国11家大型放疗中心制定了国内首个放射性肺损伤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为我国开展肺癌精确放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全国330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单位肺癌放疗患者5年生存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不良反应明显下降;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联结全国多所肿瘤医院大大推进了肺癌规范化同步放化疗及个体化精准放疗,显著提高我国肺癌放疗整体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脊柱脊髓损伤微创治疗的体系建立和基础研究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脊柱脊髓损伤发病率急剧增加,此类疾病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是致残率极高、后果极严重的脊柱外科疾病,会给社会和国家医保带来沉重的负担。南京医科大学的殷国勇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脊柱脊髓损伤微创治疗的体系建立和基础研究”,自2005年以来一直聚焦于脊柱脊髓损伤微创治疗的体系建立和相关基础研究,初步建立从基础机制到临床实际应用以及产业化推广的立体化研究体系,引起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脊柱脊髓损伤微创治疗的体系建立和基础研究”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从源头创新,根据脊柱各节段上的解剖特征改良经典Wiltse入路,研制一套专门用于该技术的微创手术器械,大大减轻肌肉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中射线暴露次数从而降低术中射线对患者和手术者带来的潜在危害。项目组根据国人解剖学特点自主研发椎体扩张器、椎体内融合器等系列脊柱骨折微创治疗器械,是完全建立在国人腰椎解剖学数据基础之上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进口器械等更加适合国人使用。 该系列脊柱微创医疗器械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此方面的垄断,取得了脊柱外科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项目组以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和甲状旁腺素为着力点,系统阐述二者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作用机制,明确成骨相关生长因子涂层骨支架的应用基础。项目组还以继发性脊髓损伤为靶标,从急性期入手,重点探索微环境失衡的病理过程,深入阐述炎症反应、神经细胞死亡和星形细胞激活等系列事件的交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多个通过直接干预微环境物理性质的伤段脊髓精准给药系统。该策略将研究重点从既往数十年所聚焦的神经再生领域,转移至直接干预急性期脑脊液物理组分、改善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和再生困难的微环境的研究方向,强化了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为攻克该方面的疑难重症打下基础。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临近,骨质疏松患者逐年增加,我国每年大约有600万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患者,其中1/3的患者需微创手术治疗,目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为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而该项目研制的椎体扩张器不仅弥补了球囊的不足,同时节约了医疗支出,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项目获国外发明专利5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通过国家级、省级学习班面向全国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推广应用,较传统手术方式节约了大量医保费用,极大地减轻国家、社会和患者家庭的负担。

来源:gh_6a21b05af6b2 中华医学会服务在线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Y3MDk1Nw==&mid=2247485694&idx=4&sn=2f3c6d0ec6c385672d0ac4a12ac68beb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华医学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