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艳教授:儿童白血病概述与儿童血液科室管理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1-17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近年来,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都取得了很多临床研究的成果,儿科血液系统多病种多中心合作模式也推进了我国儿童血液科室的快速发展。为了不断提升我国儿科领域的诊疗水平,本刊就儿童白血病概述与儿童血液科室管理的相关问题对吴小艳教授进行了专访,本文将精华部分整合成文以飨读者。



吴小艳



Q1:吴教授,请您介绍下目前中国儿童白血病发病机制与诊疗现状?











吴小艳教授:急性白血病是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可以侵犯骨髓、外周血和髓外器官,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由于其生物学特点多样性,其发病机制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这些因素作用在造血系统的前体造血细胞上,使其遗传背景发生改变,随后通过多种发病机制,最后发展成白血病。目前儿童白血病的一线治疗依旧以化学治疗为主,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例,其2~3年的化疗周期包括了诱导缓解治疗、巩固治疗和长期的维持治疗,我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经过这几个阶段后其中90%可达到5年以上无病生存。对于身患难治、易复发白血病的高危患儿和微小残留病持续阳性的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和CART免疫方案等治疗手段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Q2:中国儿童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方面近年来有哪些新进展?











吴小艳教授:在中国儿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血液系统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都取得了很多临床研究的成果,诊断率、治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国内目前多中心协作组的研究,利用大样本数据推进了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基于药物基因组学、遗传学背景的个体精准化治疗对患者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的靶向治疗、CAR-T疗法都极大推动了临床诊疗手段的发展。


Q3:之前在美国多家研究机构从事血液肿瘤靶向研究的经历对您学术和临床工作有何影响?











吴小艳教授:作为临床医生,在美国研究机构的交流学习中,发现美国有些基础研究的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造诣非常深厚,有着极扎实的基础研究功底,但他们迫切需要知悉现在临床面临的问题。临床与基础研究之间缺乏一座有效交流的“桥梁”。希望今后我国基础研究领域能与临床更紧密地结合或者培养临床医生的科研能力,这对我国临床科研的进步发展将大有裨益。另外,我当时接触的团队致力于靶向药物研发,这段经历使我回国后对于临床中靶向相关问题的科研捕捉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Q4:在疫情初期,身处武汉的您和团队面临哪些困难,您是如何克服的?











吴小艳教授:疫情初期,我们所处的武汉协和医院是定点医院,作为儿科血液医生,我们一直开放病房来接受血液危重症患儿,面对疫情初期的各种挑战:检测试剂的不足、防护物资不足、医护力量的不足、封城期间的诸多不便等,我们病房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正常工作,包括:制定了《湖北省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建议(试行第一版)》,率先牵头出版了《2019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儿童血液肿瘤病房的规范化管理建议》,这些规范建议为湖北乃至全国儿科迅速处理疫情期间患儿规范化收治等作了指导,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我院还利用湖北省儿科学会血液学组的线上平台为封城期间外地未返鄂患儿提供其最近诊疗中心的信息,并与当地医生尽量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对这些患儿开展免费的线上问诊,使得患儿及家属能安心接受当地治疗。


Q5:在临床规范诊疗方面,贵科室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吴小艳教授:我院积极参与了多项全国儿科血液多中心协作组的项目,另外牵头了一些项目和儿科诊疗协作组。身为科研型医院,我们对临床研究投入力度很大,参与了很多靶向药物的国内临床研究,这些合作和研究对儿科诊疗水平的推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编辑:王泽宇

排版:高   冀


来源:cmaxxdb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4ODE3NA==&mid=2247520132&idx=3&sn=32071d062af47db0aa79d12144768f52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华医学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