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致敬!他是高铁二等座最高贵的乘客,几乎不写论文不申请专利, 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致敬!他是高铁二等座最高贵的乘客,几乎不写论文不申请专利, 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6-14

6月12日,回北京的高铁上,为了做好一场报告,78岁高龄的刘先林院士仍然笔耕不辍。刘先林是中国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振兴,脊梁永在万不可将军枯骨无人知,戏子家事天下闻。


最近,网络上有这么一张图让人肃然起敬。



高铁二等座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笔纸在修改校对着什么,神情专注。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老人,其身份却不简单: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


经查询,这张照片由微博@机工战略首发,据称是朋友6月12日在回北京的G808高铁上拍摄所得。当天,刘先林院士率团队到郑州参加完项目交流返回,为了准备14日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召开的科技成果发布与应用交流大会上的主题报告,打印了ppt在车上修改,被赞为“高铁二等座最高贵的乘客”。眼尖的网友还发现了刘先林穿的旧皮鞋,十分朴素。



据了解,刘先林在火车上工作是常态,为了便于团队交流,一般都会选择和大家乘坐二等座。这张照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之后,不少媒体想进行采访,但他认为“一是耽误时间,二是国家给的荣耀够多了”,都婉言谢绝,并对大家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


作为顶尖科学家,刘先林令广大网友们坐不住了,高呼“这才是民族的脊梁”!有网友还回忆起了自己身边也有类似的老教授,作为国内顶级的专家,每次都是动车二等座来回,吃的是简餐,同样引起了一片点赞。




资料显示,刘先林1939年4月出生于桂林,是中国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中国争气!”这是刘先林常说的一句话。他深知,真正的尖端技术不可能引进,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对进口仪器的高度依赖,外国人的轻视和傲慢,一次次震撼着我的灵魂。”刘先林认为,走自主创新之路,用国产仪器代替进口,尽心中国的测绘事业,是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急需1:10000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刘先林主动请缨,短短一年便研究出了“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解决了原来图解式平面加密方法精度低的难题。


刘先林说,测绘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家手机里使用的地图,而他的工作就是把地球搬回家。几十年以来,他用很少的经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国家节省资金近2亿元,创汇1000多万元。


刘先林曾经笑称自己是被“保送”的院士,因为他搞科研不满足于鉴定、评奖,也不在乎出多少论文,不太注重申请专利,而是要让科研成果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也这样形容他:“每当国内的测绘业发展到瓶颈阶段,老刘就会跳出来解决这个问题”几十年来,他的每一项成果都成功实现产业化,走出了一条从研制开发到市场化的成功之路。



在担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的时候,他曾对新来院的年轻人发表这样的演说:“祝贺你们进入了地狱的大门!测绘科研的道路,就是我们在地狱里饱经艰苦,寻找到一条走出地狱的道路。谁最能吃苦,谁最能坚持,谁就能最后走出去!”


这是刘先林的亲身感受。他研制测绘仪器,基本上是一无现成图纸,二无外国数据可供参考,完全靠自己摸索,科研经费不足也是一个问题。这意味着刘先林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刘先林介绍说,他从搞一个项目到产生一定的规模,历时十年左右,前几年都像在地狱里一样。每个科研成果都经过上百次的失败,经历过无数次的起起落落,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都不可能成功。


为了使仪器研制生产更好地服务生产实际,他不顾个人安危长时间在小飞机上做试验。为了查明仪器故障,他抛开院士之尊,趴在桌子底下一干就是半天。刘先林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推动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将中国测绘仪器研制水平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观察者网、人民日报、央广网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