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我国科普能力到底如何?科协科普工作是否过关?五个方法,看透《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

我国科普能力到底如何?科协科普工作是否过关?五个方法,看透《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6-15


2017年6月15日,中国科普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科普蓝皮书: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科普蓝皮书: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对国家科普能力的组成要素或子系统进行分解研究,从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人才、科普经费投入、科学教育环境、科普作品传播、科普活动等维度探索性地构建了国家科普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相关研究。


本年度的科普蓝皮书对我国国家科普能力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特点展开分析研究,在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为进一步快速提升我国国家科普能力,满足新常态下社会科普需求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科普蓝皮书: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06~2016)》指出

1

我国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十年翻倍

年均增速为8.3%



2006~2015年,我国科普能力逐年递增,年均增速为8.3%;2015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2006年的2.05倍,我国总体科普能力建设效果显著,综合科普能力提升较快


  • 东部地区——逐年递增趋势。最大增速为26.3%,年均增速为8.5%,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2015年东部地区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2006年的2.09倍。


  • 中部地区——总体增长,偶有下降。2006~2012年一直呈现增长趋势,最大增速29.9%,2013~2015年均出现小幅下降;2015年中部地区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2006年的1.71倍。


  • 西部地区——基本稳定的增长趋势。最大增速46.2%,只在2014年出现下降;2015年西部地区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2006年的2.52倍,年均增速10.8%,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


结果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完善和有效倾斜,我国西部地区越来越注重提升区域科普能力,为大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区域“平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

我国科普专职人员达22.2万人

比2006年增长10.8% 


2006~2015年,我国科普人员发展指数总体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近年来最高值,年均增速9.81%;2014年和2015年较2013年均有所下降。2015年我国科普人员发展指数是2006年的2.02倍。


从相对指标每万人拥有各类科普人员的数量看,2015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科普专职人员1.6人、科普兼职人员13.3人、注册科普志愿者20.1人,自2006年以来每万人拥有科普专职人员、科普兼职人员、注册科普志愿者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0.6%、2.3%、25.2%。2014年底,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8114万人,比2006年增长87.4%;而科普人员为201.23万人,比2006年增长23.9%。


不难发现,科技人才的增长速度显著快于科普人员增速,而科技工作者是科普人员的重要来源,反映出当前广大科技工作者中真正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比例很小,如何动员、激励更多的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是今后科普能力提升的一个方向,也是需要从政策上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总体上,虽然我国科普人员和注册科普志愿者的总数有所增长,但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科普人才,尤其是专职人才仍然非常紧缺,在受到编制紧约束的情况下,发展注册科普志愿者和兼职人员,还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3

北京科普能力远超过全国水平,

青海提升最快


2015年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排名前10名的是北京、上海、江苏、辽宁、浙江、湖北、云南、广东、重庆和福建。这10个省份以及排在第11位的山东的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均超过全国水平,尤其是北京的科普能力发展指数远远超过全国水平。


在2015年,地区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排在后十位的分别是内蒙古、河南、广西、甘肃、安徽、西藏、黑龙江、海南、山西和吉林。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省的科普能力发展指数近年来提升较快,从2006年排名第29位)上升到2015年排名第15位,且其发展指数在2010年和2012年均超过全国水平,位次最高上升到全国第9位,但在2013年和2014年排名有所下滑。重庆市作为直辖市之一,近年来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效果显著,从2006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9位,最高排名在2014年达到第4位,科普能力发展指数超过全国水平。

4

科协发挥了科普主力军作用


蓝皮书指出,科协的科普人员规模最大。2015年,科协、教育、卫生计生、农业和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普人员排在各部门前列,均超过10万人。科协的科普人员总数位居榜首,共计63.13万人,占全国总数的30.78%,与2014年的57.14万人和28.39%相比都有所增长。


其次,科协的科普兼职人员年度实际投入工作量也排在第一。2015年各部门科普兼职人员年度实际投入工作量科协组织的科普管理人员最多。并且,科协组织也拥有最多的科普创作人员。


另外,在科普应硬件和经费支持方面,科协也展示出了不凡的实力:


  • 科协组织的科技馆数量最多,共有228个科技馆,占全部科技馆总数一半以上;

  • 科技馆建筑面积最大,占全部科技馆建筑面积的56.32%;

  • 科协组织的科技馆参观人次最多。2015年科协组织科技馆的参观人数共计2567万人次,占全国总数的54.70%;

  • 科协组织建设的科普画廊、活动室数量最多;

  • 科协组织的科普经费筹集额和科普活动支出费用均为最高。


科普活动支出占所有支出项的平均比例为57.55%。由此可见,科普活动支出是各部门科普经费中最主要的支出项目。尽管如此,各部门在科普经费的具体支出项目上仍各有侧重,旅游、气象和国土资源等部门的科普场馆基建支出占科普经费筹集额的比例较高,社科院、发改委和林业等部门的科普经费相当大的比例用于行政支出,新闻出版广电、中科院等部门的其他支出比例较高。


5

“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的科普能力远超大多数国内科普机构,科普中国还要加油!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兴起,为科普提供了新的渠道。新浪微博中科学传播微博影响力最大的ID就是“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截至2016年6月,果壳网粉丝已经达552万人,科学松鼠会粉丝为191万人。


相比之下,一些科普机构组织的科普微博影响力远不及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截至2016年6月,科普中国的粉丝为102万人,相比果壳网的33262条与科学松鼠会的8798条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热点科学事件的讨论中,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的粉丝活跃度也明显较高。总结可得:第一,科普机构组织的官方科普微博的影响力有待加强;第二,从微博数量和影响力来看,由专业团队组成的科学传播的微博团队的活跃度和影响也高于个人;第三,科学传播内容的延展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粉丝的参与情况,趣味性以及科学话题出现的形式都会对微博产生影响;第四,“转发+评论”的方式可以实现与粉丝的互动,并在一定程度上看出粉丝的构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