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才】陈懿院士:淡泊养志严谨育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1-28

来源:江苏省科协

拜访陈懿是在一个晴朗的冬日,到达老先生家中时,他亲切的问候打破了我们初见的拘谨:“外面很冷吧,快请坐,茶泡好了。”房间里的气氛很快热络起来。


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采访中陈懿反复提到的“七字箴言”。对教学,他严谨,高标准严要求,始终视“立德树人”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对行政工作,他投入,承前启后、求实出新,为学校发展尽力尽心;对科研,他勤奋,不急功近利,注重开拓创新,一个个持灯钻研的深夜成就了今日的累累硕果;作为先驱,他团结同辈,提携后学,他认为,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江山代有才人出”,还需要“一代更比一代强”,对年轻人,要严格要求,挑重担、早登台,向更高更远处进发。


【人物小传】

陈懿,1933年生,福建福州人,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代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际催化协会中国代表,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发表论文40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1项,国际专利7项。2014年获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催化成就奖”,2020年获“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终身成就奖”。


为人之本:

淡泊养志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是陈懿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谈及2020年获得的“南京大学化学学科终身成就奖”,陈懿表示,奖项和头衔都是“身外之物”,“院士”头衔只是同行对自己工作和表现的认可,真正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实实在在地多做一点事。


阳光透过玻璃斜射进房间,客厅墙上那幅精心装裱的书法作品在光照下闪闪发亮。注意到我们停留在墙上的目光,陈懿也转头望向那幅字,讲起了24年前,匡校长“赠字”的一段轶事。“这幅字‘淡泊以养志,宁静以致远’,是匡校长给的,我要么把它挂在书房,要么就挂在这里,每天都会看到。”


1996年8月,时任南京大学代校长的陈懿接到了匡亚明校长的电话,邀他到家中谈事。谈完事,他在书房的桌子上看到许多匡校长写的字,随口说道“匡校长,我还没有你的字呢。”听罢这话,匡老立马让他自选一幅,陈懿就挑了这幅“淡泊以养志,宁静以致远”。


重温那段和老校长的故事,陈懿的眼中闪烁着光,“这两句话源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原话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匡老把‘明志’改成了‘养志’。‘明’是给人家看的,‘养’是自己的修行。至今,见字思人,话犹在耳,老先生的嘱咐语重心长!”


做事之训:

严谨求实勤奋创新


在陈懿心目中,好的学风可以凝聚起一个学校的“精气神”。百年来,南大的校风有过不同的文字表述,“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严谨、求实、勤奋、创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不断被提炼充实,一直激励着南大人严格律己、不断向前。而他本人,就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南京大学的优良校风。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陈懿及其合作者用15年左右的时间提出并充实了能够定量地描述氧化物与载体间相互作用的模型;自80年代后期,他又与合作者用10年左右的时间研究了合成超细非晶态合金的化学反应机理;90年代后期,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热潮的兴起,对科学前沿高度敏感的陈懿又开始了超细尺度复合氧化物的催化性能研究,并逐渐将研究扩展到介观化学领域。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与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创新性地运用到化学系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推动了南大化学系的全面发展。


在担任代校长期间,陈懿与校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全校学术和管理骨干同甘共苦,不断开拓进取,克服诸多困难,也推动南大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快速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什么叫百年树人?百年的名校发展下来,它的办学精神与指导思想,以及老前辈们的精神气质,都是时间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好的校风是值得珍惜的传家珍宝。”


陈懿表示,在很多南大人身上可以看到南大精神的体现。他回忆起一天清早,在鼓楼校区偶遇一位骑自行车在校园里转的后勤同志,便问他,离上班时间还早,在干什么?这位后勤同志回答,每天上班前都要先巡检一遍校园,确保各处正常。“我闻后顿生敬意,这是很值得学习的榜样,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对待工作,关心学校,我们的教育事业会不兴旺发达吗?”


治学之策:

传道解惑授人以渔


在陈懿读书和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高校中科研占比很低,科学院才是专门搞科研的单位。直到1977年,邓小平提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高校科研的比例才开始逐渐增加。陈懿认为,现在高校肩负着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多项功能,需要统筹兼顾。在高校里开展科研工作十分必要,但更要注重通过科研培养人才和提升办学水平。“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这也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责任。”


谈及培养人才,陈懿指出优秀教师上本科教学第一线,是南大的优良传统。“理论物理课程的教师是程开甲,化工是时钧,无机化学是戴安邦,有机化学是高济宇、李景晟和陶桐,物理化学是李方训、傅献彩……”各位名师所授内容各异,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精益求精做学问,一丝不苟严要求。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下受熏陶,好学风自然得以传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无法一直规定学生的科研项目,更无法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我们能做的就是严格要求,所谓爱之深,求之甚,只有以高标准要求学生,才能更好地让他们成长成才。”陈懿始终主张每个阶段都有该做的事情,每个阶段都要脚踏实地把事情做好,老师则要做好学生各个阶段的引路人。


“本科阶段是学生一生中长身体、涨知识、世界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有些习惯和理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个阶段就是要‘重教学’,让学生把基础打好,将来才有可能在多变的社会中应对自如。研究生则是在探索未知中学习,在这个阶段,大量的教学活动是通过科研进行的,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经常会同时产出成果,做到‘教学科研并行’。”陈懿认为,本科生拓宽学科领域、适量参加科研,研究生则要防止“只见论文不见人”,在设置高层次基础性课程上下功夫,因材施教,真正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行远之道:

奖掖后学为国选才


1988年夏,陈懿利用暑假时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行合作科研,同年8月曲钦岳校长访美,他不远数百公里专程从芝加哥到麦迪逊拜访陈懿,邀请他回校出任副校长,正处于学术上升期的陈懿毅然回国,专心于学校行政工作,直到1997年卸任后才全职回归教学科研,200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当时学校条件比较艰苦,曲校长和我有共同的办学理念,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我想尽可能为学校创造好学习条件和环境,也是我分内的事情。”


“我生在福州,小的时候亲历过日本侵略,无书可读,终日闭门不敢出的日子虽然不长,却实实难忘。1949年,我看到了解放军进城夜宿马路不扰民户,干部艰苦朴实、风清气正,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让我感受到新社会的好、共产党的好。”陈懿表示,他1951年经统考进入南京大学,在这里受到党的教育、学校的培养,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这段求学经历使他受益终身。


“从青年学生成长为教师,入团、入党,亲身的经历让我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几十年里和学校结下不解之缘,同甘共苦、饱经坎坷,终喜见南大跻身国内高校前列并向世界一流迈进,也庆幸能看到祖国欣欣向荣。”陈懿动情地说。


陈懿认为,要重视选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退休后仍有不少晚辈来向他请教问题。“中国有个成语叫做‘老马识途’,但我是要加几个注解的。”在陈懿看来,老马识老途,识的是老的经验和教训,新的路要靠能披荆斩棘的壮马,不是靠老马。


面对当今世界激烈的科研竞争,陈懿勉励在第一线工作的年轻“壮马”,把握学科动态,瞄准世界前沿,严谨求实培养学生,结合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拓创新,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齐琦 于玥晗 郭琦璠 夏文燕)




来源:gh_1d89a2a9e771 江苏省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NjU4Mzk2MA==&mid=2247495122&idx=2&sn=d0a04c1158bbdb0ed6d842765ad6f9a8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