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主题】全球1/5的人听力受损!保护耳朵,从现在做起!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3-03

来源:秦皇岛科普


这些保护听力的习惯,培养起来!

01

保护听力,从小做起

02

避免耳朵进水

辟谣:耳朵进水会发炎?

有的人在游泳或洗澡后,耳朵里进水了,就开始担心会不会发炎,会不会得中耳炎?

专家表示,耳朵进水会引起发炎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人耳结构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一般情况下,游泳或洗澡时外耳道偶尔进点水问题不大。除非是鼓膜破裂或不完整,导致外耳和中耳相通,引起耳内感染发炎。另外,如果是脏水进入耳朵,注意要及时清理。耳朵进水可以采用单脚跳的方法将水倒出,或者使用棉签把水吸出,但要注意不能把棉签伸得太深,否则会伤害到耳朵。

03

避免噪音损害

人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会使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因此,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是老年人保护听力的首要一条。

04

减少掏耳次数

经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还可能弄坏耳膜。耳道奇痒难受时,可以用棉签沾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擦耳道,亦可内服维生素B、C和鱼肝油。


辟谣:掏耳朵会致聋致癌?


日常生活中,掏耳朵是很多人经常会做的事。指甲、挖耳勺、棉花棒甚至还有发卡,只要是能进入耳朵里的物体,往往都成为了“掏耳神器”。最近两年,关于“掏耳朵致聋,甚至致癌”的传言很多,这使广大网友掏起耳朵来也变得战战兢兢,耳朵真的有那么脆弱吗?

专家表示,类似“掏耳朵会致聋致癌”的说法有些夸张。日常掏耳朵有几点要注意:一是不要挖得太深,二是动作要轻柔,三是要用干净的工具。掏耳朵如果太深伤到耳膜,的确会引起听力下降,但是致聋可能性较低。专家建议,如果耳屎等异物较大,一定要及时就医,请医生诊断,切不可自行处理。

05

重视呼吸道感染

06

不要长时间戴耳机

08

耳朵不适,及时治疗

耳部保健操,做起来!

第一式:

双食指指端在两耳甲腔内沿顺时针方向按摩16次,再同样按摩两耳甲艇和两三角窝各16次。2.以双食指指端从两三角窝起沿逆时针方向按摩16次,再同样按摩两耳甲艇和两耳甲腔各16次。此式有温补气血、脏腑及健身的效果。

第二式:

以食指桡侧和拇指罗纹面分别置于耳轮上部的前、后侧,沿耳轮由上而下揉捏8次,再由下而上揉捏8次。此式有防治耳壳冻疮、增强听力的功效。

第三式:

以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分别置于两耳根之前、后侧上下来回地擦耳根16次。此式有聪耳、消除面部皱纹、美容等作用。

第四式:

闭紧两眼,以两食指罗纹面按双耳屏,盖紧5秘钟后,突然松开双食指,重复3次。此式有增进听力、防治耳鸣之效。

第五式:

两手紧盖双耳,双中指同置于枕部,双食指骑于双中指上,再以双食指同时滑下,有节奏地弹敲枕部16次。然后,置于枕印的手指不动,两手掌快速而有节奏地一松一盖两耳,操作16次。此式可益脑清神,消除疲劳,有增强记忆力和听力、防治耳鸣和耳聋的作用。

第六式:

闭紧嘴,以两食指置于双外耳道口内,轻轻转动两食指3次,边转边紧闭双外耳道。3~5秒后,突然松开两食指。重复3次。此式有防治耳鸣、耳聋,增进听力的功效。

第七式:

两手掌轻贴于两耳上,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缓缓摩揉两耳壳各16次。此式有助听防聋、促进面部血液循环作用。

第八式:

以两食指桡侧及拇指罗纹面,分捏住两耳轮中部、上部及耳垂部,向外、向上、向下提拉耳朵各16次。此式有健身、消皱、保颜的作用,对小孩受惊吓有镇静疗效。


辟谣:按耳朵治百病?


近来,一篇《按耳朵就能治百病》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广为流传。发帖者在文章中以亲身经历为立足点,引申出耳朵穴位的强大作用,并贴心地为广大网友提供了“耳朵治病的穴位攻略”。

专家分析认为,中医上有按穴位治病这个说法。但是“治百病”肯定是不可能的。中医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但对于某些急性病来说,还是需要借助西医等多种治疗方式对症下药。虽然耳部有许多穴位,但是普通人很难精准地定位这些穴位。耳穴疗法看似简单,实际上对操作者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想要得到真正有疗效的耳穴治疗,还是要到正规医院的针灸科。尽管耳穴疗法有一定疗效,但显然与“包治百病”仍然相距甚远。



今天,

你有好好保护耳朵吗?


听力受损不分年龄,让我们行动起来,自发地参与到听力健康保护和干预中来,让人人都拥有健康的听力。

小提示

为了大家更方便的找到科普君,避免【秦皇岛科普】消失在大家的信息流里,这里科普君给大家做了个“置顶秦皇岛科普”的教程。


大家点击【秦皇岛科普】的蓝字或者头像就可以进入我们的单独页面,然后按照下图所示将秦皇岛科普设为星标。

设置完之后大家就可以每周正常收到我们的推送,祝大家学习愉快啦!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参考自互联网及其它公众平台,由“秦皇岛科普”整理发布,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内容来源:科普中国-乐享健康、中国科技网、央视新闻、中国经济网、潇湘晨报、人民网、360百科


这有一个

爱科普的公众号

快快来关注它吧!  


来源:qhdkepu 秦皇岛科普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OTAzOTQ0OQ==&mid=2648775561&idx=1&sn=4a52f2171c1c3c95a34931530c431374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