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或让赤道地区超越“生存极限”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3-10

3.jpg

图片来自pixabay.com

据《自然•地球科学》杂志3月8日刊发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将全球变暖的水平限制在《巴黎协定》提出的目标(1.5摄氏度)之内,就可以防止热带地区气温升至超出人类承受范围的水平。如若上升幅度超出这一目标,热带地区的生命或将不复存在。 

这项研究的重点是一种被称为“湿球温度”(wet-bulb temperature)的测量方法,其指数包括热量和湿度。

非营利组织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资深气候科学家Kristina Dahl指出:“这项研究的总逻辑是:人体不仅对温度有反应,对湿度也有反应。”身体降温主要方式是出汗及皮肤上的汗水蒸发,但在某一特定的高热湿度环境中,热力学机制会让人体很难降温。

科学家认为,35摄氏度的湿球温度是人类承受能力的上限——这相当于160华氏度(约71.1摄氏度)的高温指数。在这种条件下,任何在户外逗留的人都会有危险。这是因为,人体的内部温度通常保持在37摄氏度(98.6华氏度),相当稳定,而为了让身体核心热量流向皮肤,皮肤温度必须相对较低。若不满足这一条件,人的体温便会迅速上升。

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研究生Yi Zhang表示:“人体体腔高温很危险,甚至可能致命。”

Zhang和同事们针对“全球变暖会如何影响热带湿球温度(在赤道附近南北纬20度之间)”这一问题进行了预测,范围覆盖亚马逊雨林、非洲大部分地区、印度半岛和东南亚部分地区。他们先做出理论假设,是简单的大气动力学机制控制着热带地区当地湿球温度,然后再利用气象站观测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据预测,如果全球温度上升幅度被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即可阻止“热带大部分地区”达到令人难以忍受的湿球温度。而国际气候变化条约《巴黎协定》的目标是2度(最好在1.5摄氏度以下)。Dahl指出,这些最新的预测结果强调了实现协议目标的重要性。

然而,仅仅避免难以忍受的湿球温度并不意味着地球已经脱离困境。即使在不那么极端的高温条件下,人类健康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气候变暖会加剧空气污染,最终导致心脏和肺部疾病等慢性健康问题,还可能滋生莱姆(Lyme)病和寨卡(Zika)等虫媒传染病。此外,由之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暴雨和洪水还会污染食物和水源。不过,研究人员也强调,这项研究只观察了某些纬度地区的国家,因而结果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 

那么,需要靠什么来控制全球变暖? Dahl心中的答案是:减少对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依赖,转而更多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科界原创  

编译:朱明逸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自然•地球科学》 

期刊编号:1752-0894

原文链接:

https://phys.org/news/2021-03-global-survival-tropics-impossible.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全球 人体 科界 研究 湿球温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