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政策、理念与发展趋势研究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3-12

来源:中学生英才计划

编者按


2020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的指示精神,在科协党组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扎实推进怀进鹏书记“深化跟踪研究,并与国内外合作,在实践中创新发展,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指示精神,青少年科技中心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为己任,认真开展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先后与英国皇家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一流科技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十余项,形成了拔尖后备人才培养研究、国际科技教育政策研究、工作机制研究等方面接轨国际科技教育、立足实践的研究成果。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将主要研究成果陆续向社会发布。



国际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政策、理念与发展趋势研究



课题以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以色列、日本、韩国、新加坡九个非正式环境下科学教育方面表现优异的国家为参考,通过对上述九国非正式环境中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政策、理念、标准、资源、形式、环境和评价模式进行调研和理论梳理,总结经验,结合我国目前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建议。


各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现状


九个国家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反映了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例如,韩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是由于其被殖民、被西化的历史;新加坡青少年科技教育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途径发展,是由于其在20世纪“亚洲四小龙”时期过分强调对分数和考试的关注;俄罗斯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在政治经济体制变动后担负起了团结国家偏远地区群体、鼓励贫困家庭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的责任。


对于国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实施的经验,有需要我们注意避免的教训,也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的地方。例如:英国的科学教育政策因为保守党和自由党的交替执政,呈现政策导向在短期内交替改变,造成学校的困顿和意识的冲突;法国的科学教育与科技传播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之前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与深化,不仅在科学家层面普遍形塑了科普意识,而且在大学等机构中设立了专门的科普部门,从制度上进一步保障了科普工作的落实和深化,促进了科学家与社会大众、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美国和加拿大的移民人口众多,对移民人口科学教育的研究表明,科学教育的对象不仅是青少年,还包括青少年的家庭,因为家庭所在的社区和社区所代表的文化对科学教育有重要影响;新加坡的高校(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NIE)、学校教师与政府教育部门三方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政府制定政策时会参考高校和学校教师的意见,政策实施时能够得到学校教师的及时反馈,高校也会在培养教师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的主要问题


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尤其是针对非正式环境下科技教育的相关政策,存在过分仿照外国,不够重视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发展进程和人口特征等现实的情况。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责任上,分工不够明确,政策推进缺乏长期的、积累性的措施和效应评估。科技教育决策部门(科协、教育部、科学院)、高校、中小学等多方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对青少年家庭和社区科技教育的指导和支持。


关于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的若干建议


根据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国际现状和我国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的制定需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重视以累积的方式进行长久的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的实施,联通和加强教育部门、高校、场馆、中小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


1.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制定需充分考虑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我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的制定,应当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现实。从改革开放初期关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培养科技劳动力,到如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我国的科技教育也在逐步呈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单一教育意识形态向多样化教育理念、从追赶和模仿发达国家向自我意识觉醒的转化。


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建议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尤其是针对非正式环境下科技教育的相关政策,应当促进大众对科学的亲近程度,使大众愿意了解科学技术、讨论科学技术、信任科学技术、参与和从事科学技术相关工作。通过丰富的大众科技教育和全民科学素养的广泛提升,推动精英科技教育的发展;通过建设丰饶的科学文化,孕育科学技术顶尖人才。非正式环境下的科技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接触科学技术的方式,通过联合场馆、媒体、非政府组织的高质量介入,让非正式环境成为连接学生个人经验和课堂正统科学知识之间的“第三空间”,充分发挥非正式环境下的科技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求真务实、批判质疑等科学精神方面的独特优势。


2.重视科技教育政策实施的长久性和积累性


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的制定应当注重连贯性以及实施推进的持久性和积累性。鉴于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现有水平以及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我国在制定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时,应当以长期、持续发展为目标,注意经验的及时总结(含科学化的效应评估)和成果的不断积累,减少政策大幅度的摆动,避免由此带来的科技教育改革的表面化,要着力于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不断地得以巩固和深化,切实在质量和效益上得到提升。


目前,我国在馆校结合方面的工作引起国际关注。我们建议青少年科技教育应当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这一成果,一方面扩大馆校结合中“馆”的内涵,不再局限于科技馆、博物馆、动物园等传统空间,社交媒体中优秀的科普公众号、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都可以成为新的学习空间;另一方面,除了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入场馆,还要鼓励“场馆”走入学校,或是把学校以及学校附近的社区变成场馆。如鼓励青年科学家、科普大V、研究生走入学校进行科普工作;在学校建立小型农场,让学生走入社区、市场开展诸如关于“食品与营养”等主题的真实性观察和调研,大力发展此类方便易行的“基于地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校”内和“馆”内形成和建立科普制度和科普文化,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果得到有效积累。


3.联通和加强教育部门、高校、场馆、中小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


通过教育部门、场馆、高校、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通力合作,把家庭和社区转化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参与者。非正式环境下的科技教育是连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有效桥梁。在我国,家庭及社区的教育未得到充分重视,责任主体不明确,造成一些重要的教育改革推进不畅。我们认为,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应当成为连接高校、中小学、家庭和社区的主体,把“家长及家庭的科技教育”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入社区”纳入工作的整体规划,利用非正式环境下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多样化方式和灵活的机会,打通教育部门、场馆、高校、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壁障,把各个单位、个人、家庭及社区紧密连接在一起,在社会中形成相信科学、参与科学、热爱科学的科学文化,合力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服务。


来源: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本文为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国际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政策、理念与发展趋势研究》课题成果,课题承接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zxsycjh 中学生英才计划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DM2MzgyMQ==&mid=2247494483&idx=2&sn=bd6d214bb53cd15e477240097fa01823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