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在贵州发现“盘州暴鱼”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4-1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研究团队在贵州盘州发现2.44亿年前一种大型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命名为盘州暴鱼。其体长26厘米,代表了疣齿鱼科最古老的化石新证据,是暴鱼属在贵州的首次发现。盘州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疣齿鱼科生态适应多样性,更新了人们对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的认识。 

基干新鳍鱼类在三叠纪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化石证据。疣齿鱼科鱼类是三叠纪体型最大的一类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体长可达65厘米,在食物网中占据较高的位置。过去,疣齿鱼科鱼类主要发现于欧洲中、晚三叠世海洋环境,以疣齿鱼属为代表。近年来,疣齿鱼属的近亲,即暴鱼属,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发现揭开了疣齿鱼科鱼类生态多样性的神秘面纱。 

研究发现,盘州暴鱼进化出与之前发现的云南暴鱼及其他所有疣齿鱼科鱼类不同的生态适应,展现出更为“粗犷凌厉”的一面:具有粗大肥胖甚至有些驼背的身躯,满头密布较为粗大的瘤点,上、下颌口缘分别有五颗向前伸的大龅牙,口内还有硕大的研磨齿。功能形态上分析,盘州暴鱼比其他疣齿鱼科鱼类的游泳速度略慢,但其游泳平衡性能更好,有利于在海底岩礁等复杂的环境下运动和捕食。在食性方面,盘州暴鱼更倾向于捕食底栖、游泳速度较慢、带硬壳的腹足类和双壳类等猎物,而不是追逐捕食游泳速度较快的鱼类和头足类等。盘州暴鱼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一个成熟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中三叠世早期的华南海(东古特提斯洋)已经建立起来。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eerJ 上,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马昕莹和中国古动物馆馆员耿丙河为论文共同作者。研究员金帆和绘图师许勇分别在标本采集和化石生态复原方面给予了帮助。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专项和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20210414164405_5a3a31.jpg

1.盘州暴鱼复原图

20210414164405_5e7a09.jpg

2.盘州暴鱼正型标本

20210414164406_65be40.jpg

3.盘州暴鱼与云南暴鱼头骨比较图

20210414164406_69fc45.jpg

4.新重建的新鳍鱼类分支谱系图,显示“驼背体型”在新鳍鱼类中的四次平行演化

来源:中国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syky/202104/t20210414_4784583.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鱼类 疣齿鱼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