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储能市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5-04

近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研发取得重要进展,10MW 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蓄热子系统通过国家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第三方测试。


“碳中和”目标愿景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方向,也为储能迎来跨越式发展催生机遇。


光大证券从国内外风光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等方面测算,2020~2030年储能需求空间累计3.9TWh,2020~2060年储能市场空间累计为94TWh。2030年储能投资市场空间1.3万亿元(2020年起累计6万亿元),2060年5万亿元(2020年起累计122万亿元)。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储能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30GW)以上,为储能行业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定下基调。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该储能政策对整个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释放了积极信号。与此同时,在新能源和储能融合发展趋势下,健全成本疏导机制、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商业模式和完善安全标准已迫在眉睫。



成本疏导机制和商业模式之困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已投运的新型电力储能(包含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飞轮、超级电容等)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28GW,同比增长91.2%。


对比前述“十四五”时期的储能装机规模预期,这也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将比2020年底的水平扩大10倍左右。


在新型电力储能中,电化学储能发展速度最快,被认为是未来电力系统中主要的储能形式。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以下简称“《白皮书》”)保守估计,2021~2025年,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复合增长率为57.4%,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储能应用场景丰富,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2019年底以来,我国20多个省市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相继落地,叠加“双碳”目标提出,进一步助推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使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侧成为极具爆发性增长的市场。《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投运储能项目中,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侧中的装机规模最大,超过580MW,同比增长438%。


不过,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在《白皮书》中也提及,时至今日,国内储能产业依然没有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恰当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占据绝大多数的风光发电侧项目属于强配储能,缺乏模式和价格疏导机制。风光储模式促进了储能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但缺乏体现储能成本疏导机制的强配储能,必然引发低价的无序竞争。


据介绍,现阶段在缺乏成本疏导机制的情况下,新能源发电投资方因新能源项目并网或核准“无奈”承担了储能成本,该问题在业内一直存在争议。阳光电源光储事业部储能销售总经理陈志告诉记者,目前储能大部分依靠政策驱动,为了获取新能源项目指标,盈利性目的并不强。同时,新能源投资方对储能功能不甚了解,对投资成本较为敏感。


许继电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田志国坦言,目前储能市场的价格差异较大,不同项目要求储能系统投资预算差别也比较大。对于注重安全与功能性要求的项目,相对投资预算也比较高;对于综合盈利能力不足的项目,可能会压缩投资成本。


北京博海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湛晓林认为:“近年来,新能源配储能尚缺乏商业模式和价格传导机制。需因地制宜地探索储能在不同场景下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在政策的推动下,充分发挥储能在调频、调峰、黑启动、需求侧响应等方面的价值,打开储能盈利空间。”


据了解,虽然储能行业发展仍不成熟,但是近两年业内也在积极探索合理化的成本疏导机制和可行性的商业模式。例如,坊间流传的储能成本分摊机制,即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均承担一定比例的储能成本,不仅仅是强加在某一个市场主体身上;同时,多省市出台政策推广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通过租赁形式让新能源投资方配备储能,这样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让运维有保障。


储能行业实现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全面扶持。上述《征求意见稿》也指出,要完善政策机制,营造健康市场环境。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加快推动储能进入并允许同时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完善峰谷电价政策,健全 “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



呼吁完善安全标准

当前,一个关乎储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安全。


近几年,国内外储能系统事故频发。仅2021年4月,就先有韩国LG化学光伏储能系统起火,后有北京国轩福威斯光储充技术有限公司储能电站发生爆炸。这些储能事故,对于整个行业无疑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做储能需要敬畏心,在储能即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之时,要按照相关标准对现有在运和在建储能项目进行安全性检查、分析甚至整改,非常有必要。


事实上,储能系统安全问题并不简单,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企业具备系统性思维。


田志国说,对于储能系统整个过程,要具有控制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个买卖而已。同时,选择的电芯及其PACK组件必须要经过检测。此外,整个储能系统设计,包括安全可靠性设计、消防系统设计都要有整体考虑和理解。


“只有站在系统的角度考虑,安全措施做足了,系统方案优化才是有价值的。”陈志解释,从电芯采购、电池PACK开发、电池簇生产,再到整个直流的集装箱设计,实现与交流侧的管理配合,以及PCS、BMS和EMS之间的协调配合,这都要经过大量严谨的工作。如整个集装箱设计,要结合使用环境和应用场景,保持电池在一个舒服状态下工作,尽量保持电池一致性,最大可能提高充放电容量,才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


目前业内普遍呼吁,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储能安全标准。同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谨防低质、不合规产品扰乱市场,带来安全隐患。


田志国告诉记者:“目前安全标准的完善与优化是亟须解决的工作。原有标准是否都能满足现有市场需求,这需要重新梳理。同时,部分强制性标准并未执行到位,如何监督也值得关注。”此外,他还指出,目前行业对安全问题认识还不充分,对电池供应商或系统集成商参与储能市场的门槛是否要提高,是否要具备一定资质或认证,这些需要进行引导与规范。


对于市场中存在的“动代储”(动力电池代替储能电池)问题,陈志认为这是要被行业声讨的。就目前的标准而言,“动储”难分,短时间内客户也无法辨别,事实上储能电池要求更高。


某一线电池企业负责人说:“储能不能只谈价格,否则质量和收益都没有保障。希望政策可以从度电成本角度去引导市场,谨防‘谁的设备便宜,谁就更容易中标’的后果。”


强烈看好储能是碳中和第二波的龙脉。


文章来源:365储能及智慧能源

(版权申明:本公众号分享文章旨在最新消息发布,方便大家及时了解。如果涉及版权及相关权益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积极配合处理,谢谢!

【重点关注】 

1、【学会动态】抗击疫情,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在行动

2、【学会动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受聘为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专家顾问

3、【学会动态】第八届(2021)中国(长沙)新能源应用暨智慧能源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

4、【学会动态】湖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三五创新发展成就奖” 表彰大会在长沙举行

5、【学会动态】筑牢服务平台,展现担当作为丨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6、【行业信息】湖南“十四五”风电、光伏将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

7、【学会动态】我会执行会长陈丽华在全国品质能源和谐生态·风电与生态研讨会上做专题发言

8、【学会动态】喜讯!学会专家顾问李俊峰先生荣获清洁能源领域终身成就人物奖
9、【学会动态】学会专家顾问/国家电网原总经理助理喻新强莅临我会指导工作
10、【学会动态】喜讯!我会名誉会长罗安院士入选为第五届湖南省优秀专家候选人

扫码关注

更多请关注“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公众号。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是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是湖南学术界和企业界有志人士联合发起的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交流、合作及成果转换的高端平台。领域涉及综合智慧能源、太阳能、风能、储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电动汽车与充电桩和其他清洁能源。

欢迎大家投稿!投稿可电话联系17373159746。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联系电话:陈丽华:18975848333;陈晶菁:17773190520;曾玉芳:18108490007。

来源:gh_5686a28d13b8 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5NDE5OTE4Mw==&mid=2247500717&idx=4&sn=6f798094bab4981e1ffbb928675ba48c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