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空间信息产业 国际化与合作模式研究

王超 2021-05-11

1ba8e0.png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福建省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走廊政策分析

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这为福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带来了重大机遇,也赋予了福建重大的历史责任。福建省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走廊有着完善的政策体系,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将发展空间信息产业作为重要途径,与国内空间信息产业、行业政策与规划紧密衔接,并制定地区政策加以具体落实。01f902.png

图 1 福建省发展“海丝”空间走廊政策体系

1.1.2 “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着力发展空间信息产业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3月,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并强调“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编制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以中国沿海经济带为支撑,密切与沿线国的合作,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经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衔接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共同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经南海向南进入太平洋,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设想》明确提出通过卫星服务加强海洋公共服务合作。愿加强北斗卫星导航和遥感卫星系统在海洋领域应用的国际合作,为沿线国提供卫星定位和遥感信息应用与服务。

21世纪“海丝”沿线国家主要包括分布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南太平洋、北美以及中南美—加勒比等地区的国家。“海丝”的沿线国家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程度不同,大部分国家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完备,也缺乏沟通交流与相互衔接,不仅影响信息互联互通、提高使用效能,也阻碍了资金、物流、信息流往来以及人文合作交流。为此迫切需要通过空间信息合作改变现状,助力“海丝”沿线各国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1.1.3 国内行业政策与规划面向国际化发展布局空间信息产业

201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提出了构建形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和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为服务我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构建集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和地理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全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目标。

同期,2015年4月,国土资源部颁布《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利用我国先进的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地球化学填图、卫星遥感和北斗应用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提出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有意愿的国家一起共同建设卫星导航增强系统,提供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提升北斗系统海外服务性能,促进导航技术的国际化应用。1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契机,做大做强卫星和应用产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建立“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12月,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卫星测绘“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对地理信息的需求,推进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之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又发布《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把“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列为未来5年国际空间交流和合作首要重点。

2016年10月,国防科工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在轨和规划建设中的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资源为主,适当补充完善天基资源和地面信息共享网络,形成“感、传、知、用”四位一体的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提供空间信息服务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意见又提出了提升“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覆盖能力、支撑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带动空间信息装备和服务出口、加强区域空间信息产业合作、大幅度提高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促进空间信息科技合作和交流7项任务。

1.1.4 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对空间信息产业进行具体政策布局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明确支持福建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并且加强包括该省的福州、厦门、泉州,以及其他沿海城市的港口建设,成为发展“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主力,同时发挥与海外侨胞、香港及澳门联系等优势以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201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航天局共同制定了《卫星应用助力数字福建创新发展总体方案》。通过推进“151”卫星应用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即建设海丝空间信息港、实施5个“卫星+”示范应用工程、打造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发展福建卫星应用产业,将福建打造成国家卫星应用创新资源汇聚地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区海丝卫星服务基地。促进“数字福建”从地上向空中拓展,从陆上向海上、海外拓展,构筑立体化、三位一体的信息保障体系。

2020年福建省政府印发《福建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积极发展空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深入实施数字福建“151”卫星应用工程,加快建设海丝卫星数据服务区域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基于人工智能的卫星数据智能解译平台、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福建分中心。建设省遥感卫星地面站、卫星互联网通信关口站等卫星地面基础设施以及空间信息集输平台、多源异构空间信息数据仓库、综合服务平台等,构建海量空间信息数据体系。建设省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为强化规划引领,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数字福州”建设,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福建省“十三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要求,结合福州市实际,制定《“数字福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提出加快培育卫星应用产业。以培育应用市场、打造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卫星应用产业。依托星云大数据公司,加快建设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推进通信、导航、遥感等海量空间信息数据应用,实现国内外卫星数据引接,提供一体化的数据汇集、调度、处理和服务支撑能力;建设海丝卫星应用培训与交流中心项目,引进国内外一流卫星应用专家,形成适用不同人员的培训教材与课程设置,建立多语种等相关教育培训平台(含远程教育)和实训基地,为空间信息应用、服务保证支持、企业经营与产业发展等培训高素质专业人才。依托星海通信公司,发展车载北斗监控调度管理系统及位置服务行业应用。

1.2空间信息产业国际化发展需求

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通信卫星领域,我国建立了中星、亚太、天通通信卫星系列,提供固定、移动、高通量等业务,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东方红四号、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突破了第四代数字透明转发、激光通信等核心关键技术,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对移动通信、宽带接入、广播电视等各类应用需求,服务宽带中国和全球化战略。在导航卫星领域,北斗导航卫星目前已正式完成全面组网,正式开通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卫星在2018年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在2020年具备了全球服务能力。全国导航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全国北斗应用产业14000家,导航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遥感卫星领域,我国遥感卫星覆盖高、中、低不同轨道,形成陆地观测、海洋观测、大气观测等卫星系列,综合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1空间信息产业特点分析

21世纪“海丝”建设对空间信息需求更迫切,应用空间更广阔。空间信息产业具有全球覆盖、广域链接的独特优势。综合运用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技术,充分发挥空间信息产业的特点,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空间信息产业主要面向社会经济各领域用户,提供基于空间资源环境利用的产品与服务,包括标准化、系列化、开放共享的基础产品与服务等,并支撑应用系统发展。现阶段,主要由通信、导航和遥感等应用卫星、地面系统及其应用服务组成,通过系统融合、业务集成和开放共享发挥最大效益,提供不受时间、环境和地域限制,基于时空基准的、泛在的通信广播、导航定位授时、地球综合观测及其综合应用服务。

高度战略性。空间信息产业具有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广域性、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特点,使现代社会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导航定位授时方式突破时间、环境和地域限制等限制,以更方便、更快捷、更灵活的优势,广泛融入到国家发展建设和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各环节。其中的空间基础设施是获取战略性空间信息资源的关键手段,是国家时空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基础,是信息安全和普遍信息服务的重要保障。

持续稳定性。空间信息产业科技含量高、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持续创新需求强,体系结构和能力水平随着技术与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升级换代,其保障能力、应用水平高度依赖于空间技术水平和持续稳定运行能力。

开放共享性。开放共享性是空间信息产业的公共服务特性的体现,是面向广泛应用需求、充分发挥应用效益的客观要求。基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应用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需求,应用对象十分广泛。

全球服务性。服务的全球性是空间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属性。一方面,基于不同发展战略、需求及能力特点,不同国家、区域的国家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格局不同;另一方面,建立在空间信息产业可以不受国界限制,面向全球提供服务,具有全球服务共享的特点。同时,全球化发展、应对全球性问题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而建立具备完整的全球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导航定位功能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及服务则非一国之力可为。

1.2.2福建省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福建省卫星应用企业有数百家,已形成了以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为核心的卫星及卫星应用科研格局;天线、芯片、板卡等元器件生产也具有一定规模;可以生产制造北斗便携式终端、北斗船载型终端、北斗指挥型终端等各类型北斗终端产品;在交通运输尤其海洋渔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应用格局;以福建电子信息集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第一梯队,福建飞通公司与合众思壮公司为第二梯队,福建移动、厦门移动、厦门蓝斯、厦门卫星定位、创想科技等大大小小57 个运营服务商为第三梯队的运营产业布局已经形成。提出了打造“一纵一横”的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应用发展模式,突破地理区域限制。

(1)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初步具备服务能力

2019年1月12日,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正式开通,已初步具备了陆地、气象、海洋卫星的标准数据处理增值产品加工、应用系统集成等服务能力,以及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位置服务能力。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是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按照省政府与国家航天局联合印发的《卫星应用助力数字福建创新发展总体方案》(“151工程”)文件要求,由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牵头,福建省星云大数据应用服务有限公司具体承建的海丝空间信息港重要基础设施,是负责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数据获取、存储、调度和应用技术支撑单位。

(2)“一院两中心”挂牌成立

在“国家民用卫星遥感数据产业化推进会”上,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与福建省办在会上共建并挂牌“一院两中心”(“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海丝研究院和海丝卫星应用技术服务中心、海丝卫星应用培训与交流中心)。该中心成为福建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新的转化平台和高端智库。

(3)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化基地落地福州高新区

2020年,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化基地(一期)项目主楼封顶仪式在福州高新区举行。目前国家地球空间信息福州产业化基地已落地福州高新区,项目将复制武汉产业基地的成功经验,全力打造以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为特色的全链条众创空间,带动形成我国东南地区最高水平的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全市乃至全省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福建正致力于打造国家卫星应用创新资源汇聚地、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区和“海丝”卫星服务基地。目前,福建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态势较好,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行业应用为导向、公共平台为支撑、产业延续为承载的功能格局。官方数据显示,福建直接从事卫星应用的企业已超过百家,涵盖从芯片设计、移动电话、车船载导航设备到地理信息应用测绘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1.2.3空间信息产业国际合作模式仍需创新

福建需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加快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推动数字福建建设从陆上向海上、海外拓展,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需要进一步在空间信息产业国际合作方面实现破局。

国际竞争压力与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长期以来,我国航天已建成比较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在航天器的设计、研制、总装、试验、发射等领域具备一定竞争力。然而,我国航天技术及其应用发展与美、欧等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面临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此外,航天核心技术和产品具有战略性、垄断性和排他性,受外交关系、目标国家的政局稳定性、管理体制机制、政策影响较大。

应用开拓与技术协作模式较单一。目前,我国空间信息产业走出去多采用的是“以整星出口带动地面设施及应用系统”的模式,基本上靠卫星优势或政治友好关系推进技术与服务出口。技术协作上多以我国为主,以培育、培训等模式帮助合作方提高卫星研制和应用水平。尽管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但在合作规模、市场占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制约性风险。我国在全球的遥感接收站、通信关口站、导航基准站布局规模还很小,“一带一路”区域网站密度较低。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市场发育,以卫星应用、地面设施建设牵引空间系统建设和发展是更值得探索和重视的模式。

企业市场观念和反应速度亟待提高。我国目前的空间信息产业以国企为主,市场反应慢、决策链条长、执行效率低等问题较突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情况复杂多变,多种因素交织,亟需我国空间信息企业探索更新的机制、采用更灵活的方式方法,探索PPP、混合所有制等新体制、新模式,支持优势商业企业整合内外部、上下游资源发展与壮大,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份额,在共商、共建、共享过程中带动我国航天产业走向“一带一路”、走向全世界。

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日渐成熟的太空技术和产业以及福建省发展“海丝”的独特区位优势为福建省打造国际太空合作新格局提供了宝贵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福建省“海丝”“路丝”相结合的独特优势,亟需开拓国际合作模式,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海丝”空间信息产业国际合作路径研究

结合航天国际化发展理论和实践,针对“海丝”重点方向,按照不同合作主体,对政府间合作、多边组织合作、企业间合作、学界互动、多元平台互动等合作路径进行详细研究,并提出措施建议。

2.1 国际合作路径

2.1.1政府间合作

国际合作要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分布实施、深化论证、开展商业化发展,拟定未来通过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产业政策、关键技术攻关、国际合作等多种渠道,推进空间信息产业走向“海丝”地区。拟定未来通过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产业政策、关键技术攻关、国际合作等多种支持渠道和组织方式推进航天技术走向一带一路,使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在走廊区域的市场化、国际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走向全球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海丝”沿线海洋环境监测国际联盟。与海丝沿线国家建立政府间合作关系,提供海洋环境监测公共服务。针对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实现对台风结构、位置、状态和启动变化过程的有效监测,及时为沿海地区和海上作业提供灾害性海况预报的实测数据;开展海洋卫星数据同化示范应用,显著改善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的精度;建立“海洋渔业安全通信指挥”等系统,构建海陆一体化通信指挥和监测网络,从而保障渔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开展权益岛礁大比例尺测图,新生沙洲检测识别,新生沙洲变迁等专题应用,解决当前权益岛礁维权执法工作中的瓶颈问题,为海洋权益维护提供真实、客观和高效的技术支撑。

提升空间信息产业技术水平,提升“海丝”服务能力。在空间信息地面服务网络的构建方面,智能化卫星综合调度和管控系统、国际化遥感信息云服务平台、卫星应用大数据存储与处理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福建省空间信息企业星地资源的运行能力与应用效能,更好地满足“海丝”复杂多样的用户需求,增强企业利用空间技术应对全球热点地区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通过智能化卫星综合调度和管控系统和空间信息共享与云服务平台统筹调度运行福建省乃至我国空间信息相关资源,大幅提升航天国际化服务水平、促进空间信息产业国际化发展。

2.1.2多边组织合作

在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AP-MCSTA)的框架下,致力于推动区域间空间领域技术和具体合作空间项目,围绕包括空间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如对地观测、灾害管理、环境保护、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以及空间科学研究、空间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等。

服务陆海环境保护。综合应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时空大数据等手段,打造覆盖福建省及沿海的“天空地一体化”陆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闽江流域、武夷山国家公园、海洋生态等的监测与评价,并向“海丝”沿线国家输出能力,提升生态治理能力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服务灾害应急管理。积极推动海洋综合立体感知网、海洋卫星信息通信网、海洋卫星大数据云平台建设。立足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海洋感知、灾害预防、海洋通信等服务,推动福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放合作的示范区。

2.1.3企业之间合作

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鉴于国外航天公司商业模式已经出现了产业价值链一体化、合作方式灵活的趋势,我国企业重新思考与国外企业进行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开展各种合作的可能性。

建设“海丝”沿线智慧园区。围绕产业园区安防、环保、能耗、物流等需求,建立园区信息感知“一张网”、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和智慧地理信息、智慧安防、智慧系统、智慧能耗、智慧物流系统等多项业务应用系统,提升福建省各工业园区、海外合资港口等日常运营管理、环境及能耗监测、物流管理、安防管理及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的能力。

服务海上交通运输。面向“海丝”建设,围绕国际化各类大型综合物流需求,打造空间环球物流与信息服务系统。综合运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及信息安全等空间信息技术,实现天空地综合信息感知、空间信息支持通信、大数据云系统、基于AI的大数据处理、面向用户的应用服务,提升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大规模航空航海运输效率和效益。

开展北斗高分应用示范。抓住北斗全球化服务机遇,结合福建省海洋海岛经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新能源、服装、无线通信等产业特点,发挥福建区位特点和“数字福建”建设良好基础条件的优势,开展北斗高分区域应用示范,以福建省北斗产业应用发展向“海丝”沿线国家辐射。

“海丝”宽带卫星互联互通平台。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尝试广泛布局卫星主站,建立以印度尼西亚电信港、德国汉诺威电信港等为主要节点的全球卫星通信地面基础设施,全面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宽带卫星互联互通服务,打造覆盖全球的“海丝”宽带卫星互联互通平台。

2.1.4促进学界互动

积极学习借鉴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模式,促进国家间联动:鼓励多方积极参与;支持创新人才国际间交流互动。加强国际合作:以广泛的、开放的方式,以多边的、开放的国际合作活动为主导,以有针对性的、双边的国际合作活动为辅助模式。例如,依托福建省“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海丝研究院和海丝卫星应用技术服务中心、海丝卫星应用培训与交流中心,以及集美大学等高校,与“海丝”沿线国家智库机构、高校成立“海丝”智库合作联盟,为中国及沿线国家政府提供政策建议,推动智库研究与政府决策良性互动。同时以智库交往带动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

2.1.5多元平台合作

可以通过一批项目或重点领域来推进合作。以论坛为契机,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和高效的国际合作平台,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为引领,推动空间信息技术、空间信息产品、空间信息服务走向全球。继续加快打造“海丝”卫星互联互通枢纽,通过福州、厦门、泉州三大节点,发展“海丝”海上电商交易服务中心、“海丝”海上安全监控保障中心、“海丝”海上卫星通信测控保障中心和“一带一路”卫星资源共享中心。

2.2国际合作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航天各领域的国际合作的状况及相关的合作基础,综合考虑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资源能力以及现有标准与政策等诸多因素,同时需要结合沿线国家不同国家的发展战略、现行的政策和应用需求等,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国家的合作策略和途径。

2.2.1制定适合空间信息产业国际合作的法规政策

加快制定航天技术在民生、应急、恐怖、安全,以及农、林、水、土、城、防、海、空等领域应用的支持政策和应用标准。制定加强中国航天在“一带一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政策与管理办法;梳理国内相关标准和政策,对标国外先进企业、弥补差距和短板。走出国门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按照不同航天能力、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等因素,逐步加强制定有针对性的、满足因地制宜的合作政策。

2.2.2对接需求和能力,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国际合作

针对不同航天能力的国家,积极实施有针对性的、逐步深化的合作策略。一是,巩固传统伙伴,强化合作基础。继续巩固、深化与俄罗斯等航天传统伙伴互信、互助关系,开展大型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加强应用领域协作,不断探索新的合作领域。二是,深入了解周边国家需求,拓展合作内容。积极开展周边空间信息对外合作,继续与巴基斯坦、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开展密切合作,拓展双边合作关系。三是,挖掘多边潜力,提升国际地位,参与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履行国际责任。四是,主导区域多边平台,配合国家外交布局。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国际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探索、推动对外合作项目。

2.2.3重视使用市场化手段配置竞争性空间信息资源

根据国家“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促进联盟发展的措施,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进一步优化联盟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的布局,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指导思想,研究“海丝”空间信息应用的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模式和策略研究,扶持龙头企业,与技术创新联盟紧密耦合,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开展“海丝”空间信息运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