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5-18


目录


专栏:形式句法研究

(特约主持人:石定栩)


【主持人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石定栩教授)

形式句法有着严密的理论框架和严格的技术路线,关注的语言事实有些不在传统语法的研究范围之内,而且论证过程非常严谨,有时会造成曲高和寡的假象。为反映此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期特辟“形式句法研究”专栏, 收录的3篇论文令人耳目一新。杨大然等一文认为供动句表达静态的容纳关系,以轻动词vHold为结构核心,表达两个数量成分之间的匹配关系,从而为这一句式的特点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解释。庄会彬一文充分利用分层CP假设的长处,将“了2”分析为FinP的核心成分,既解决了“了1”和“了2”的纠结,又很好地解释了“了2”的句法-语义特点。陆志军、石定栩一文探讨了情态动词“应该”的双重句法地位,特别是“应该”在表示违实意义时的作用,并通过句法-语义的界面互动以及句法-语篇的界面关系对此做出解释。这些文章深入挖掘汉语事实,精准运用形式句法理论原则,灵活应用最新技术手段,很好地解决了汉语分析中的难题,同时也为句法理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形式句法研究具有很好的学术启发意义。


生成建构主义框架下供动型可逆句的派生机制研究


杨大然,刘 冰,常 潇

摘 要:本文在生成建构主义框架下对汉语供动型可逆句两个变体的派生关系和句法构造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一系列句法鉴别式,本文首先判定供动型可逆句两个变体表达的事件语义特征完全一致,并据此提出两者共享同一个基础性句法构造,该结构以事件功能语类vHold为核心,它先后引入两个句法地位平等的NumP,两者与vHold在合并顺序上的可选择性是此类句式发生论元交替的根本原因。同时本文还提出,句中谓词作为光杆词根通过“方式融合”进入事件句法结构,这样可以较好地解释此类句式与普通及物结构在句法表现上的一些重要差别。

关键词:供动型可逆句;生成建构主义;事件功能语类;方式融合



“了2”的定性及句法地位问题再议

——基于CP分裂假说理论框架的探讨


庄会彬

摘 要:“了2”具有特殊的句法和意义,有别于“了1”。从CP分裂假说探究,“了2”作为限定成分,占据FinP的中心语位置,用以标记小句的整体状态。小句中的否定标记“不” 并不影响“了2”的出现(但会影响“了1”的出现)。“了2”之所以最终出现在句尾,是IP提升至[Spec,FinP]的结果,目的是实现句调。

关键词:了2;句法地位;CP分裂假说


义务情态句与认知情态句的句法分析


陆志军,石定栩

摘 要:本文讨论如何区分“应该义务ϕ”句与“应该认知ϕ”句、“应该义务ϕ 了”句与“应该认知ϕ 了”句以及“应该义务ϕ 的”句与“应该认知ϕ 的”句。“应该义务”或“应该认知”的具体情态义可以依据语境、话语逻辑、复句逻辑或某些语法成分来确定。“应该”情态句的句法制图结构是:应该认知>的/了2>了1/着/过>应该义务。

关键词:义务情态;认知情态;应该义务;应该认知;句法


专栏:战争文学研究

(特约主持人:张剑)


【主持人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剑教授)

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讲述了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同时也涉及到英国国内的玫瑰战争。英法百年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因此《亨利五世》也被视为爱国主义之作。然而,这场战争是正义战争还是侵略战争?这是存疑的。到了20世纪,世界上的战争并没有比莎士比亚时代有所减少。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就是美国在亚洲挑起的无数战争之一,造成了成千上万普通人的死亡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其正义性如何,一目了然。本期所推专栏“战争文学研究”收录的3篇文章,从百年战争谈到20世纪的越南战争,探讨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探讨战争造成的痛苦和创伤,同时也探讨战争双方和解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战争文学的重要议题,也是胡亚敏教授《战争文学》一书的重要议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让世界真正认清了战争残忍和野蛮的本质,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战争伦理的关切。所谓的“师出有名”,说的就是发动战争需要有正当的理由,否则战争就是不道德的、不正义的,也可能是一种犯罪。20世纪的战争发动者往往会用“以战争结束战争”“人权高于主权”“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作为幌子,对其他国家大打出手,其实仅仅是在为自己争夺势力范围,或者是为了在那个地方行使霸权。因此,对莎士比亚戏剧和越南裔美国作家高兰作品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20世纪和21世纪的战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夹缝里的“调和者”:美国越南裔作家高兰战争小说中的和解观


郭英剑,张龙艳

摘 要:美国越南裔作家高兰的小说《猴桥》与《莲与暴》均聚焦越战,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难民的艰辛。两部小说分别创作于美越经济关系重建与伊拉克战争时期。结合时代背景,作者表达了她独特的和解观:作为难民,她希望越南裔摆脱战争阴影,与创伤历史和解;作为美国人,她呼吁美国与现实社会和解,停止战争,拥护世界和平。作为美国越南裔,她强调与自我内心的和解,为离散中的生存寻找可行之道。这体现了高兰对战争历史的审视,对当下社会的探问以及对自我内心的反思。

关键词:高兰;猴桥;莲与暴;越战;战争小说;文化夹缝;和解观


《亨利五世》的战争修辞与英国民族身份塑造


刘 戈

摘 要: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一直被奉为弘扬爱国精神和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典范之作,并频频被英国国家机器利用,在多次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动员功效。但该剧与英国国家宣传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同盟关系,而是由于18世纪后,尤其是19世纪以来英国人民族意识的成熟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勃兴促使该剧的功能发生了重大改变。即便是在民族主义影响开始衰退的新时代背景下,该剧依然背负着宣传英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政治重任,发挥出超越军事武功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莎士比亚;亨利五世;战争修辞;战争动员;爱国主义;民族身份


战争与政治角度下亨利五世的形象悖论研究


许 展

摘 要: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正逐渐步入早期现代社会。一方面中世纪神学基础尚存,基督教正义战争观对君主是否应发动战争和发动什么样的战争才能免受上帝对良心的惩罚有着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马基雅维利颠覆了宗教的统治地位,提出了世俗政治对君权之道的不同要求。正是由于宗教战争观对君主良心的束缚和早期现代世俗政治对君主“有效统治”之间的观念交锋,莎士比亚笔下的亨利五世身上出现了矛盾性和悖论性。但这种矛盾并非意在塑造非此即彼的“基督徒国王的镜鉴”或“马基雅维利式君主”,而是体现了莎士比亚的第三种君主观:在战争中,理想君主既兼具前基督教时代罗马领袖的古典德性和崇高品质,又能遵循基督教的正义战争观和良心观,还可以领导国家捍卫民族权利。然而,在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影响的政治现实中,这种理想化的状态终究难以实现。

关键词:莎士比亚;亨利五世;基督教;正义战争观;马基雅维利;形象悖论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逻辑关系系统


何 伟,程 铭

摘 要: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的逻辑关系系统关注语言系统中逻辑资源的本体意义,应用于生态话语分析时,需在生态视角下进行拓展。本文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为逻辑关系系统中的逻辑配列关系系统增加逻辑配列顺序与表征方式两个特征,为扩展逻辑语义关系系统增加扩展取向与缘起两个特征,为投射逻辑语义关系系统增加投射者角色、投射标记范畴和投射缘起三个特征。如此,经生态拓展后的三个逻辑关系子系统与具有普适性的“多元和谐, 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形成合取关系,共同构成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逻辑关系系统。经例证阐释,本文认为此逻辑关系系统应适用于各种生态话语分析。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逻辑关系系统;逻辑配列关系系统;逻辑语义关系系统;生态哲学观


汉语是否存在名动包含关系?


吴 铭

摘 要:本研究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汉语母语者在裸词和短语条件下理解单纯名词、单纯动词及动名兼类词时的心理表征。研究发现:1)无语境和有语境时,汉语母语者在加工上述3类词项时词类主效应显著,心理表征存在显著差异;2)语境对上述3类词项的词类识别有一定促进作用。就同一个动名兼类词而言,名词或动词用法在个人心理词库中的固化程度与社群语言系统中的规约化程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关键词: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双层词类范畴化;心理表征


俄罗斯现代修辞学视野中论题体系的论辩功能


林 梅

摘 要:论题体系的研究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的西方古典修辞学研究。在俄罗斯现代修辞学的视野中,论题体系被赋予了更多的民族文化意义,被阐释为价值观层级体系及思维结构模式集合。论题的运用是否合理,与话语的有效性、说服性以及论辩性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作为人工论据的三个方法,即“人格诉诸”“逻辑诉诸”和“情感诉诸”的框架内, 论题发挥着突出言者立场、塑造言者形象、呈现言者和受众的共同观点、支撑“省略三段论”、建构言语表述的逻辑关系等修辞论辩功能。

关键词:俄罗斯修辞学;论题体系;价值观;思维结构模式;论辩功能


日语复合格助词“~について”与汉语介词的对比研究

——从“~について”的一词多译谈起


张 晶

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现存对译词典中复合格助词“~について(は)”的释义缺陷,提出它不仅与汉语介词“关于”“对于”对应,还可译为“在……”“就”“至于”,或者隐去不译。为了探究“~について(は)” 一词多译的原因, 本文系统考察了“~について(は)” 的语法功能及其与汉语介词的对应关系,发现“~について(は)”与汉语中任何一个关事介词都无法形成完全对应, 但同时又具备这些介词的某一特点。因此, 当“~について(は)”某一句法结构中的特征符合某一汉语介词或数个汉语介词的特征时,可达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并且该对应关系在译词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关键词:日语;复合格助词;~について(は);汉语介词;汉日对比;一词多译


西班牙语形容词词长和语序相关性的量化研究


杨玲玲

摘 要:作为语言的重要组织手段,语序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前人的研究表明了语言成分的长度与语序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在西班牙语名词短语中,形容词的长度是否对其位置产生影响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多从语义角度来理解西班牙语名词短语的语序问题,而忽略了词长的重要性。本研究利用当代西班牙语网络语料库,对名词短语中形容词词长和语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形容词词长和语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越长的形容词越倾向于置于名词之后。本研究为人类语言中词长和语序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新证据,并尝试通过认知行为中的“省力原则”来解读这种相关性。

关键词:省力原则;词长;语序;形容词;西班牙语


外语教学研究


不同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投入比较及与听力水平的关系研究


蔡 晨

摘 要:本研究以150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测试和访谈等方式探究他们的英语学习投入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差异及其与听力水平的关系。研究发现:1)受试的学习投入在不同网络环境下存在显著差异,内在情感投入、外在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在移动环境下的表现要好于电脑环境。2)学习投入与听力水平的关系会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在电脑环境下,行为投入、人际投入、内在情感投入和外在情感投入有助于听力水平提高。在移动环境下,行为投入、内在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则有助于听力水平提高。结果表明,英语学习投入会受到学习环境影响,只有将学习行为嵌入到相关的应用环境中,学习投入才能促进听力水平提高。

关键词:英语学习投入;电脑环境;移动环境;听力水平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块加工影响因素研究


施 慧,柴省三

摘 要:本文通过在线语法判断任务,考察了语块熟悉度、组构性和英汉翻译一致性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块加工的影响。结果显示:1)熟悉度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主效应均显著,组构性和一致性仅在正确率上主效应显著。2)3个因素交互影响语块加工的速度和质量。高熟悉度条件下,可分解一致比不可分解一致、不可分解不一致比一致的语块加工既快又准确, 可分解一致比不一致的加工更快;低熟悉度条件下,组构性和一致性都没有在反应时上产生效应。不可分解一致和可分解不一致均比不可分解不一致语块的正确率高。据此,本文构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块加工的双通道模型:熟悉度决定加工通道的选择。如果熟悉度高, 学习者尝试将语块与母语进行对比,在英汉翻译一致的条件下,可分解语块进入分解加工通道, 不可分解语块进入整体加工通道;英汉翻译不一致或低熟悉度的语块都进入整体加工通道。

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语块加工;熟悉度;组构性;英汉翻译一致性


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的多维分析


谢韶亮

摘 要:本文旨在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大、中、小学3个不同阶段中所做议论文的语体异同。运用多维分析法,结果表明:中国大学阶段学生的英语作文在6个维度上与中学阶段有显著差异;而中学阶段则有3个维度与小学阶段有显著差异。但是大学与中学阶段在各维度的体裁类型上比中学和小学阶段更为接近;同时,大学和中学阶段的文本维度值无显著差异, 而中学和小学这两个阶段之间的文本维度值则有显著性差异。对文本和各维度语言特征的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维度1上,大学和中学之间的差异小于中学和小学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还表明,中学阶段的英语写作是小学和大学之间的重要衔接环节。本研究对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多维分析;英语议论文;文本类型;语体


翻译研究


从不定点具体化看鲁迅小说四个译本译者的隐蔽价值观


王树槐

摘 要:鲁迅小说最重要的四个译本是王际真译本(选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威廉·莱尔译本、蓝诗玲译本(后三个是全译本)。本研究以王际真译本选译的11篇小说为基准,比较了四个译本不定点的具体化,统计发现:主题观上,理解最深刻的是莱尔,稍次是王际真和蓝诗玲,最浅的是杨宪益。女性观上,最美好的是蓝诗玲,最负面的是王际真,莱尔和蓝诗玲居中、偏正面。情感观上,融入最多的是莱尔,蓝诗玲、王际真居中,而杨宪益很少融入情感。在方便读者接受的读者站位观上,莱尔和蓝诗玲最多,王际真有少量,而杨宪益为零。在想象观上,王际真最为活跃,善于离开字面展开想象又不背离原文,稍次是莱尔、蓝诗玲,杨宪益则极度克制。文章最后分析了四位翻译家隐蔽价值观(政治观、处世观、翻译观)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汉学家比中国翻译家更倾向于对不定点做出具体化”的理论假设。

关键词:鲁迅小说;王际真;杨宪益;莱尔;蓝诗玲;隐蔽价值观


翻译诗学:一个学科关键词考察


耿 强

摘 要:翻译诗学是一个常用但语义模糊的翻译研究关键词。对它的使用有5个原型模式,即翻译诗学等于诗歌翻译理论、一般文学翻译理论、意识形态与诗学的双重变奏、诗学即政治、后现代创作/翻译话语。一方面,翻译诗学在隐喻层面上指称某种翻译话语;另一方面, 它靠近后现代主义,贴近语言本体。研究为日后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准备了认识论基础。

关键词:翻译诗学;认识论基础;原型模式;学科关键词;隐喻


形象建构视域下英译本《李清照诗词全集》探析


刘锦晖,文 军

摘 要: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斯和华裔学者钟玲合译的《李清照诗词全集》是译介李清照及其作品的重要译本。本文从形象建构视域出发,探究该译本塑造的李清照及其作品形象。两位译者在各自意识形态及诗学观的影响下,通过翻译选材、翻译方法、译文注释等手段,突破源语文化及前译本中李清照柔弱女性这种刻板印象,为英语世界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巾帼不让须眉、勇敢、自由的李清照形象,同时其作品也因雷氏的创译而凸显出“异国情调”。译本对李清照及其诗词形象的重塑在英语读者中得到了认同,促进了李清照诗词作品在海外的传播。

关键词:形象建构;李清照诗词全集;雷克斯罗斯;钟玲;意识形态;诗学观


外国文学研究


宗教与殖民:《年轻的古德蒙·布朗》中的印第安隐喻


宁艺阳,陈后亮

摘 要:《年轻的古德蒙·布朗》中不仅多次涉及印第安人的负面形象,而且森林环境的刻画亦渗透着印第安人的宗教灵魂观,对这些印第安元素的有效解读可以丰富和深化小说的主题分析。本文旨在结合北美殖民史背景,探索文本中的印第安隐喻,剖析霍桑对新英格兰地区印第安宗教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霍桑通过精心编排印第安隐喻,影射清教殖民者和印第安人之间的宗教冲突,隐晦地揭露清教徒所实施的宗教迫害,以及印第安人绝望而悲戚的生存困境、无奈的宗教妥协与信仰归化。

关键词:霍桑;印第安人;清教;隐喻;年轻的古德蒙·布朗


“乡村散文”中的对象化空间解析


赵海霞

摘 要:在“乡村散文”中,空间“乡村”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平台,更是作品叙事的主要客体,呈现出对象化和主题化特征。首先,通过空间追忆实现身份认同,并经由时间停滞之下的空间叙事,探寻自身在该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借以判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透过空间焦虑塑造典型的文学形象,展现叙事的实体空间,并着重关注空间主体之间的关系;最后,将叙事空间与主体进行绑定,以精神空间喻世,阐释富有道德诉求的创作主旨。

关键词:乡村散文;空间对象化;空间追忆;空间焦虑;道德诉求


相关阅读: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1—6期总目录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刊讯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度精选文章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总目录


【声明】感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来源:iresearching 外语学术科研网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cwMjgzMw==&mid=2651615808&idx=2&sn=ba3fc263954de74c55d5d0e102d3f8ec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