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为本 因材施教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5-27

2013年“英才计划”项目成立之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便作为首批入选的参与高校参与培养工作,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英才计划”培养工作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学科。截至2020年,北航已累计推荐了21名导师,培养了242名学员,所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全国小院士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中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由吕广宏导师培养指导的丑瑞华同学于2018年荣获ISEF大赛一等奖(学科最佳),为北京市历史最好成绩);多数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选择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专业继续深造。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英才计划”正是为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而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英才计划”培养工作,2013年项目成立之初,时任副校长郑志明院士担任北京市“英才计划”领导工作小组副组长,积极参与北京市“英才计划”项目前期的筹划部署工作。原校长李卫院士曾担任计算机学科委员会主任,对学生培养工作进行调研、督导,组织学科交流活动和学科论坛,对学科培养工作进行评估。为切实做好培养工作,学校组建了一支汇聚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名师”等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的导师团队,希望通过学术大师的言传身教,加强对中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


一、培养特色


坚持立德树人 注重价值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空天报国的理想信念,始终传承科教融通的创新基因”一直深深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中,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帮助学生在人生关键时期扣好第一粒扣子。

在每年的拜师仪式上,吕广宏教授都会对学员开展“空天报国、敢为人先”主题思政教育,讲述老一辈航空人的科研故事,同时带领学生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参观,让学生感受空天报国精神。

 

学员参观博物馆


韩德仁教授在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兴趣引导并融入思政元素,在每一次研讨课中导师团队都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文化的故事和数学在实际中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观、通过具体实例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品味数学的价值。如华罗庚先生的从事数学研究的故事、疫情防控时期血液检测中的数学模型。于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为本 因材施教


无论什么阶段的人才培养工作,都应紧紧围绕学生开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兴趣为导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实施培养。


在选题阶段,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所选学科的研究背景、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所需知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思考、提炼科学问题进而确定研究课题,选题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原本计划的一些线下活动,不得不取消或者改为线上形式举行,这也让牛建伟导师团队探索并发现了一些新的培养模式,产生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在以往的选题过程中,通常会在学生选题之前,组织一次线下活动,促进大家相互了解。通过介绍实验室当前已有的研究课题,并了解学生目前的基础情况和兴趣方向,鼓励大家参与到实验室的研究课题当中去,完成一些子任务。而在今年的选题当中,因为线下活动没有正常举行,也不再让学生选题局限在实验室的原有研究方向上去,更多地去鼓励学生选择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也给了他们更多的选题自主性。在选题前期,通过给学生一些初始的研究性材料,引导并鼓励学生去学习和思考如何将技术与兴趣点结合起来,并用文字表达出来。经过和学生几轮的讨论,产生了一些相当不错的题目,包括看图联想诗文的“图说诗词”,和根据古诗词情感自动完成书法作品的“书法作品自动生成器”,这些题目的构造巧妙,以及对已有技术的综合应用,也是超出了最初的预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性。当然,也产生了例如疫情下“留学生对归国工作态度”的社会学研究课题,针对特殊时期下,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带来不一样的研究视角。对选题的开放性,虽然花费了较之前更多的讨论时间,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感,也让课题变得更加丰富。


在培养阶段,注重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配置导师或双导师,进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课题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


促进科教融合 提升科学素养


北航具有一流的科研实力,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是学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探索将基础学科与前沿学科融合,科学研究与基础教育融合,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思考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进入重点实验室等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大胆探索基础学科前沿,科教协同培养。


以刘红导师为例,导师团队充分依托“月宫一号”科普基地,同时利用《太空生存》MOOC课程,使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听取学术报告等形式,了解当今生命保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增加对学科的认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导师和研究团队内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共同构建培养团队,由导师充分把控学员提出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评估课题的创新性与可行性,由课题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或博士研究生指导学员学习实验技能、开展实验,使学员能够在培养期内经历“文献研读-确定选题-实验探索-结果分析-成果汇报”全过程培养,全方位提升学员的科研素养。


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示范推广


经过7年的培养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导师团队不断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逐渐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培养经验。


吕广宏教授在2020年“英才计划”中期研讨会上代表“英才计划”导师进行经验分享。首先,吕广宏教授以“知识-能力-素质-价值”为主线,阐述了“英才计划”培养理念,并强调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兴趣主导、快乐学习,激发科研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综合能力。随后,又以“参观美国大峡谷”为例,阐述了“英才计划”培养的三个层次:了解、参与、创新。最后,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培养方式与经验,包括自主选题、导师/双导师制、个性化指导、以及空天报国、敢为人先思政教育等。


二、关于培育拔尖人才的一点建议和思考


在探索中学大学联合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模式上,学校认为可以建立高校-中学-家长有效沟通渠道,以加强中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与中学老师沟通如何将课程教学、课后作业与英才学生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些跟踪机制,做好已培养学生跟踪工作,了解培养结束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效果,为后续更加有效开展“英才计划”进行调整和改善。


同时学校还认为,若要求一名在校高中生,在完成高中课内知识之余还要在一个特定学科中去学习足够量、足够深度的知识去解决科学问题,在这一年时间中比较难以完成。但是若在提出问题、界定问题、查询资料对想法进行论证这一思维过程的锻炼上下功夫,是能够有较大成效的,也是其今后成为拔尖人才的一个必要锻炼。这种训练与培养是精英教育式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为培养可以解决中大科学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育国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来源:zxsycjh 中学生英才计划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DM2MzgyMQ==&mid=2247495182&idx=1&sn=5b2ba4f3a9179b38d000f1686008c9f0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