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伴就不孤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2-20

图片2.png

黄颊长臂猿一家三口。

非人灵长类动物具有多元化的社会系统——独居、配对和群居。有趣的是,它能增进我们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

近日,德国莱布尼茨灵长类动物研究所灵长类研究中心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生物学家们研究了不同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进化情况,以及影响社会类型转变的因素。重建结果表明,从独居到群居的进化过程通常会以配对生活作为过渡阶段。因此,配对生活是群体生活的基础,它在社会系统的进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进化过程中,动物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社会行为的改变。在灵长类动物中,约有一半为群居生活,三分之一为配对生活,其余为独居性物种。利用362个灵长类物种的遗传数据和行为观察结果,研究人员探索了进化出不同形式的社会复杂性的原因、它们之间发生转变的次数,以及导致变化的因素。

雄性和雌性配对生活在哺乳动物的社会系统进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单婚配制会限制雄性的繁殖成功。论文第一作者、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负责人Peter Kappeler说:“进化生物学家长期以来都在努力寻找配对生活对雄性的选择优势。”

乍一看,目前关于配对生活的雌性分布假说和父本照料假说,似乎是相互排斥的。“事实上,我们的结果表明,这两个因素可能是互补的。”Kappeler说,“最初,独占领地的雄性可以拥有多个伴侣,之后,栖息地的生态变化导致了雌性在空间上的分离,独居雄性就只能获得一个配偶。配对生活产生的父本照料反过来增加了后代的生存几率,从而加强了这种配对生活方式。”

社会系统进一步过渡到群居生活可能源于环境的改善。具备亲缘关系的雌性可以近距离生活,且雄性也可以加入该群体。

“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能解释人类在如此大的社会单元中保持一夫一妻制,因为我们最近的祖先中没有一个是独居的。尽管如此,父本照料的优势也可能巩固了人类的单配制。”Peter Kappeler说。

科界原创  

编译:灯丝   

审稿: 阿淼   

责编:雷鑫宇

期刊来源:《科学进展》

期刊编号:2375-2548

原文链接:

https://www.dpz.eu/en/news/press-releases/single-view/news/zusammen-ist-man-weniger-allein.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进化 社会 科界 动物 生活 因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