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齐晔:针对“碳中和”还需努力争取全社会的共识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6-01

20210605125100_48017c.jpg

2021年5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联合举办“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邀请了政策界、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等就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角色,中国向碳达峰、碳中和迈进的挑战和机遇,政府和企业在低碳转型、绿色发展过程中可发挥的作用等相关议题展开研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表示,“碳中和”是中美能够合作的领域。但这种国际共识在国内没有达成,国内缺乏政治和技术上的共识,因为80%的“碳中和”任务靠能源转型、能效提高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还有20%靠土地覆盖变化实现。另一个挑战是,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大国和发展经济体不一样,中国转型时间太短,容易带来极大的政治上的风险,演变成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所以,“碳中和”任务不是简单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还是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系统性转型风险。他指出,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与讨论,社会各界应该形成共识,找到解决方案

20210605125101_50e023.jpg

以下为发言全文整理:

我想谈一个“共识”的问题。去年9月22日,习主席在联合国第75次大会提出来我们“30·60”目标,应该说这样的宣示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去年疫情一开始之后,其实对于气候变化这件事儿大基本都不说了,到了9月份,大家G20也已经决定不开了,改到了今年,而且也没有那么急。所以,的确起到Nature boost。在习主席宣布完之前只有欧盟宣布了所谓“碳中和”、气候中和的目标,到现在为止,基本有40-120个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宣布了他们“碳中和”的目标。如果说今年11月份在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COP26)能够有一个气候变化的进展,是不是可以在全球宣布我们在“碳中和”这件事儿达成基本的共识。我和英国(专家)也在提,你们就不要再去细究到底是“碳中和”还是气候中和,到底是近零排放还是“碳中和”,只要达成“碳中和”的共识就是一项极大的进步了。

谈到《巴黎协定》大家都很激动,2015年12月12日的晚上,很多人回头去看视频都很激动,当天晚上在巴黎热泪盈眶。我当时不在现场,看了转播。看了之后我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我觉得这个事儿一点都不靠谱,这是12号。紧接着我13号写了一篇文章,14号在欧洲那边就登出来了。因为当时奥巴马只有一年时间的任期,接下来奥巴马答应的东西在美国八成是推行不了,事实也表明是这样。

今天我们再回国来看有了“碳中和”这个东西,反过来就让《巴黎协定》又靠谱了。所以,这个事情确确实实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

4月16、17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的会让大家更看到希望,美国和中国在气候变化这个事情可以合作,而且这是中美之间唯一可以合作的领域。所以,大家又看到了希望。目前来看,全世界范围之内,针对“碳中和”这件事情,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共识。

如果反观各个国家间,这样的国际共识在国内是不是也得到了同样的共识?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比如美国,拜登说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在美国是不是得到共识呢?这个答案应该说“肯定不是”。在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针对“碳中和”这件事情过去没有共识,现在没有共识,在能看到的未来也不可能达到共识。这件事情在欧盟是不是达成共识了?在韩国、日本也都宣布了,应该说有一些国家,像北欧一些国家可能共识会大一些,但国内的共识是不存在的,现在总体来讲是这样。

看看中国,中国的情况很有意思,自从习主席宣布之后,在7-8个场合连续的,基本每隔一两周就再说一次,说的内容一次比一次更加严肃,更加强调清晰。在国内,特别的热,在各个领域,各个范围之内,金融、政府、媒体、技术各方面都是非常的热,在股票市场还有“碳中和”概念股等等。那在中国国内是否达成共识了?我的回答是,在中国国内针对“碳中和”这件事情还要做非常大的努力去争取全社会的共识。

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碳中和”的理解,各个圈子现在很不一样。谈到煤炭系统,我前天和煤炭系统一个大的国企集团、领导在谈这个问题,我听说他们现在非常重视“碳中和”这件事情,他有很多矿山,每个矿山他们要出2000万元种树,很重视。说这个怎么样?我说不怎么样,这不靠谱。这说明什么问题?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技术上到底要怎么做,“碳中和”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用?其实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全社会的共识。深入各个国家也并没有达到共识,这个共识我是指缺乏政治上的共识,也缺乏技术上的共识。

因为我是自己做这方面的研究,年头也是比较多了,有三十几年的时间了。我倒是觉得从习主席推动这件事情来讲,的的确确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全球来讲,意义非常得重大。

但挑战到底在什么地方?目前大家都是算总数,如果按照能源的转型,因为我们差不多至少80%的“碳中和”任务得是靠着能源的转型,能效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来实现;还有个20%靠利用土地覆盖变化,CCS、CCUS等等,至少是80%。但我们现在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去实现这些呢?现在有没有做好准备?我觉得可能我们远远没有做好这个准备。从经济上来讲肯定是个问题,技术上来讲也肯定是个问题。

我想说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碳中和”的时间和世界上其他所有的大国,大的发展经济体都很不一样。转型留给我们的时间太短,往前算算30年前你在干嘛?就这短短30年的时间,实际非常短暂。

这30年内我们的挑战在哪儿?是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有大量的赢家和输家。如果你感受不到它的影响,想象一下9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这些我们到底有没有准备好,涉及到大批的赢家和输家情况之下,如果控制不好,那么这个转型就会带来极大的政治上的风险。我个人理解,弄不好,有可能会演变成我们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特别支持和赞成“碳中和”,但也特别担心的一件事情,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会是影响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有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系统性的转型风险。

这个问题,我们目前重视得还不够,讨论得也不够。希望“碳中和”转型当中把这个问题讨论起来,通过讨论和辩论,我们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一起来找到解决的方案。

来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I0MjcyNQ==&mid=2652690054&idx=4&sn=442a361105b9bac9a099ac512143c55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共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