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睡眠:“质”“量”统一的专业化路径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12-23


20191223060347_3a0628.jpg

 睡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睡眠被认为是大脑的管家,可以帮助大脑进行修复及恢复大脑的功能。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能睡个好觉几乎是一种奢望。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的失眠现患率为15%,这代表着当年有2.07亿人口存在睡眠问题或睡眠障碍症,并且失眠人数还在逐年增加。

睡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不久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在《神经病学》发表一项研究,他们对近50万中国居民的数据分析显示,失眠症状与10年内中风等心脑血管发病率升高有关。

实际上,不只是心脑血管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失眠是很多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与糖尿病、呼吸疾病、精神障碍等多种慢性疾病都密切相关。

“失眠跟疼痛一样,是一种症状,而这个症状也是很多疾病的表象。”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主任韩芳在接受采访时说,失眠与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加重。他呼吁公众要正确认识失眠,及时进行科学的干预和规范的治疗,从源头上消除这一引起慢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被失眠“拖垮”的健康

健康睡眠关乎“质”和“量”的有机统一,比如睡眠过程中打呼噜、肢体异常运动是睡眠的“质”有问题;而失眠、嗜睡就是睡眠的“量”出了问题。

对于失眠,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将其分成“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两种。前者是短暂性的,后者则每周至少三个晚上在睡眠时醒来,持续至少三个月。而真正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病的,往往都与慢性失眠有关。

韩芳告诉记者,失眠包括了多种类型,有睡不着的、入睡困难的、睡到半夜就醒的,还有晚上睡眠不踏实或睡眠质量差的等等。每一种失眠都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引起失眠的原因也十分复杂。

“如个人生活不规律,经常晚睡或睡前玩手机、电脑,常年酗酒等;有的是因为焦虑、抑郁等某些情绪精神因素;也有的是因为某些躯体疾病,如老年人常见的不宁腿综合征、男性的前列腺肥大、女性的更年期等;还有的是因为某些疾病长期吃药而导致失眠。”韩芳说。

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能不能睡好觉并非个人说了算,外界环境、睡觉姿势、内分泌系统的运转情况等各种原因都会影响到睡眠。而失眠不仅能导致人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情绪等意志行为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还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柳叶刀》今年就发布了一篇论文,研究了不同程度的失眠引起并发症的概率。研究认为,和未失眠人群相比,失眠患者更容易引起骨骼肌肉系统、内分泌和眼睛等部位的并发症。

此次李立明团队则分析了失眠的三种症状,即入睡或保持睡眠困难、过早醒以及由于睡眠紊乱而在白天难以集中注意力。他们发现,与那些没有失眠症状的人相比,有三种失眠症状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了18%。

“这项研究支持并拓展了睡眠不足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证据。睡眠障碍会通过多种因素诱发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包括睡眠呼吸暂停、交感神经激活、动脉高血压、血糖异常等等。”德国埃森大学医院Dirk Hermann博士评论道。

除了心血管疾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玉平表示,研究表明,失眠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也有直接关系,甚至可能导致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发病率的增高。

睡眠医学亟待国家扶持

失眠是病,得治。但据记者了解,很多人对失眠不以为意,只有不到10%的人会选择到医院接受规范治疗。

“很多老百姓,一失眠了就吃安眠药,或者吃点中药,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韩芳呼吁,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公众一旦出现睡眠问题就要尽早干预和治疗。

韩芳称,我国失眠的人群非常庞大,对于治疗的需求也很大,所以过去十年间睡眠医学在国内发展较快。目前,国内已经有3000多家医院开展了睡眠服务,包括设立睡眠中心、睡眠实验室,有的医院甚至成立了睡眠医学科,但这仍然不能满足国内的临床需求。

“在我国,从科研角度和教育角度,睡眠医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从临床的角度,至今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韩芳坦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也指出,临床睡眠医学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科,不仅需要专业的睡眠医师、睡眠护师,还需要有经验的睡眠技师配合治疗。但是,目前从事睡眠诊疗的医务工作者大多来自呼吸科、耳鼻咽喉科,对睡眠疾病的识别存在一定的偏差。

此外,由于现有睡眠医学中心数量和承载能力有限,一些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患者更是如此。在多位专家看来,就医疗需求来说,睡眠医学如果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还需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韩芳表示,失眠需要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医疗机构提供的睡眠服务也要全面理解睡眠医学的真谛,而这就涉及到核心人才培养的问题。“既要专业,又要提供更好的服务,那就需要先把人才储备做好,这些都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专业人才队伍的建立和发展。”

此外,睡眠医学更需要国家医保政策的支持。韩芳告诉记者,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失眠以及特发性失眠、慢性失眠,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但这种疗法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并且治疗过程较长。由于我国对此没有医保支持,使得很多医院对该疗法表现得并不积极,也制约了睡眠医学的发展。对此,他呼吁国家能够在医保政策调控、提高睡眠监测等费用方面给予支持。

睡眠经济还需规范发展

失眠问题日益泛滥的同时,也催生了睡眠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不仅大量的助眠产品、各类促进睡眠或监测睡眠情况的App备受欢迎,就连依靠虚拟环境来治愈失眠的睡眠舱或午睡吧也屡见不鲜。

“我国大约有1.5亿人需要睡眠干预和临床治疗,但让所有人都到医院治疗也不现实,医生也忙不过来。发展可穿戴设备,重视家庭治疗的建设,可以解决部分问题。”韩芳说,“从人群健康的角度,搞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是好事。”

不过,他也发现,市面上很多产品并不是针对失眠的,而是针对睡眠健康的,比如能够测量睡眠深浅的手环设备。但据科学研究发现,到目前为止,还不能通过这些App准确判断出睡眠的深浅。

“临床上经常看到有的病人拿着手环紧张兮兮地来就诊,明明睡得挺好,但App显示没有深睡,导致病人十分焦虑,结果就真的出现了睡眠问题。”韩芳对此表示,很多设备的功能被商家过分夸大,而到目前为止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标准来规范行业的发展,因此睡眠经济还需要有序地发展。

此外,对于市面上常见的以改善睡眠质量为卖点的保健品,患者选用时也应该慎重。在陆林看来,“有一些保健品可能有一些作用,但是大部分效果比较轻微,对于严重的睡眠障碍效果有限,添加安眠药成分的保健品还会给患者带来很多副作用”。

陆林表示,保健品对于睡眠的改善缺乏循证医学证明,失眠人士不能对此寄予太大希望。他建议可以尝试通过运动的方式,如没有副作用的瑜伽、游泳、慢跑等,改善睡眠质量,帮助更好地睡眠。

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2/352233.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疾病 睡眠 医学 失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