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文学的故乡:作者研究重构的问题与路径(文/刁克利)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6-29


作者简介




一、问题的提出




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都会给人带来一阵热议,但是有一个现象可能容易被忽略。诺贝尔和平奖也好,物理奖,化学奖,医学奖也好,都是给某项具体的成就。也就是说,一位科学家可以因为他/她的发明创造,甚至可以获得两次诺贝尔奖。只有文学奖是奖给一位作家的,类似于终生成就奖,一生只能得一次。而这一次获奖是以他/她的主要创作成就判定的,而不限于他/她的某一部具体作品。


二、作者之死与作者误用




作者研究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是“作者之死”的影响巴特以“作者之死割断作者与文本的联系,提倡阐释的自由与阅读的开放,呼吁文本的多义性。对其提出的种种作者问题,一方面应该重新追溯作者的历史,阐发作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重新建构作者与文本、与写作、与读者的新关系。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对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理解并不只是作者之死与生,而在于人如何理解自己与自己所创造之物的关系。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研究的误用混淆了作者和作品研究的界限长期以来,把作者研究等同于作品研究,是普遍现象。作者研究和作品研究的区别是:作者研究是对人的研究,重点是对作者的研究。作品研究是对作品的研究,是文本分析。


作者研究是什么呢?作者研究是对为了写作的、写出了作品的、其作品产生了影响的作者的研究。它研究作者的生成、创作和影响。作者研究的对象是作为创作者与作为人的作者。作为现实中的作者,文本中的作者,作为文化符号的作者,作为历史人物的作者,都属于作者研究的范畴。我们要强调作者是创作的主体,强调他/她的独立性,要研究的是创作过程当中的人,他/她如何创作出来作品。没有作者的创作,作品无以产生。作者研究包括作品研究,其前提是这个作品能够说明作者的生成、作者的形象确立和作者的影响。


三、作者理论研究




作者理论研究是理论层面对作者的论述。作者理论研究的资源主要是文学理论中关于作者的论述。它可以是专门的论述,也可以是理论家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在20世纪之前,文学批评基本就是作者中心论,作者理论非常丰富。作者理论研究的资源首先是思想家的作者理论。这是经典的作者理论。经典理论家文献中的诗人、艺术家、作家和本文的作者所指相同,意思一样。统称之为作者研究,只是为了使用术语的方便和统一。


比如柏拉图在《伊安篇》中对诗人灵感的论述,对诗人是神的代言人的阐发,对诗人创作时迷狂状态的解释。再比如他在《理想国》中对诗人创作本质的论述,诗人是模仿者的断言,以及诗人在理想国门外候审的位置界定。这些都是柏拉图作者理论的重要内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作者理论,比如诗人是模仿者。贺拉斯在《诗艺》中专门论述诗人的修养,知识素材来源,与批评家的关系,诗人的作用,以及文学标准等,我们也可以从中总结提炼出他完整的作者理论。


四、作者专题研究




作者专题研究针对具体作者现象及与作者息息相关的基本问题,与文学创作关系更密切,对推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有直接帮助,可以结合作者理论、具体作者研究与作品分析。


作者与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以,语言是文学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这里探讨的作者与语言不是用语言学视角分析作品,而是作者对书写语言的选择,作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风格。在特定环境下,作者对语言的选择就是一个大问题。比如但丁在拉丁语写作时代选择意大利语写作《神曲》,乔叟选择用伦敦方言创作诗歌,他们都做出了伟大的选择。由于这种选择,但丁为意大利语带来了无上的荣光,乔叟则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民族作家选择民族语言还是通用语言写作,移民作家选择母语写作还是移居国官方语言写作,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抉择。作者与母语、作者与外来语,作者与第二语言写作,当代中国作家受到的翻译语言的影响,平时不用普通话的作家的汉语写作,都值得结合具体作家进行专门研究。


作者与语言关系的第二个也是最普遍最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是作者的语言水准和风格形成以莎士比亚为例,我们都知道他的语言别具魅力,他用过的词汇有3万4千多,新词20,138个。他赋予英语新的活力。他的语言深入到英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语言为什么独具魅力呢?莎士比亚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吸收了那个时代的语言精华。他是英语学得最好、用得最好的人。当时,英语的地位并不高。学术语言是拉丁语,宫廷用法语。英语更多是口语,作为书面语还不像现在这么成熟。但是,中世纪神学文本的庄重典雅,作为学术语言的拉丁语的严谨缜密,宫廷提倡的法语的优雅,市民阶层的活泼的口语,中古英语的影响,伦敦方言的亲近活泼,还有各种外来语的影响,都反映在他的戏剧中。


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家的语言环境同样得天独厚,他们的文言文根基扎实。文言文是书面语,特点是言简意厚。他们还是大范围使用白话文的第一代,推崇生动自然。有些作家留学海外,在西方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染影响。正是对古今中外的语言有效地吸取,才会出现那个时代作家的语言特色。每位作家受到影响的国别、语言、文化背景有别,也是他们语言风格各有特色的原因之一。当代作家接受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水平不一、背景各异的翻译语言的影响,这不能不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从语言影响的角度考察当代作家与翻译文学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作者与传统。这就是作者与前辈、文学的传承与作者的相互影响研究,写作者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因为文学经典有长久的传统。每一位后来的写作者都要想如何面对已有的文学遗产,如何突破以往的写作,如何在题材主题或写作艺术上创新。T.S.艾略特的《个人才能与传统》就是对作者与传统关系的研究,是对作者个性如何融入文学传统的阐发。“诗人必须获得或者发展对于过去的意识,也必须在他的毕生的事业中继续发展这个意识。”布鲁姆把这个问题表述为“影响的焦虑”。这是作者与传统关系研究的一个观点。


作者与传统的问题反映在同时代作者之间的关系中,就是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研究,除了理论层面,也可以进行具体作者关系研究一个作者从另一个作者的作品中在题材、细节上的借鉴和参照,等等,就是两个作者之间的研究,或者也可以是不同时代作者之间的影响和传承比如莎士比亚对马洛题材的借鉴、创新与超越。比如马洛的《帖木儿大帝》影响了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而这些历史剧似乎又反过来影响了马洛《爱德华二世》的创作。再比如莫泊桑与福楼拜的关系研究。还可以从作品的互文性入手研究作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现在的文学研究中对互文性的研究,都是研究作品的互文性。其实可以倒过来研究,从作者相互影响的角度,研究作品的互文性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这个角度才能真正对文学创作有帮助。作者的互文性也是作者与传统的相互关联。


作者与时代。作者的写作必然反映时代特点,时代也影响作者写作。作者的生成与写作都离不开时代的环境。还是以莎士比亚为例。首先,莎士比亚的写作成就是他个人才华的体现,也和那个时代有关。莎士比亚创作前期英国处于伊丽莎白一世当政时期,国家政局相对安定。英国对外殖民扩展效果初显。中世纪神学的影响很深,封建秩序稳固,新兴资产阶级势力上升,市民阶层受到重视。所以,王权、神权、贵族势力、世俗生活、殖民扩展等的影响都反映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各方面充满了矛盾,又充满了张力。这是一个人性张扬、提倡冒险、大胆探索的时代。所以,莎士比亚戏剧主题多样,包容性强。女王对各种势力和影响采取包容平衡的政策。这又是相对宽容、自由的时代。剧院普及,戏剧是主要娱乐形式。各阶层能够聚在一个剧场里,共同开怀大笑,或同情感怀,欣赏或戏谑。莎士比亚创作后期的詹姆斯一世时代也推崇戏剧。所以,莎士比亚的各种人物都个性张扬,充满生命的意志力。


作者与市场。或称之为市场中的作者现象研究,可以研究具体作者的市场行为,可以研究市场状况对作者的普遍影响,可以专门研究作者的稿酬制度、作者版税制度的演变,也可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作者版税变化与其生存状况和创作状态如何等。


比如狄更斯与其所处的文学市场的关系很值得探讨。当时,印刷术的改进,期刊报纸对小说的连载方式,书籍的普及易得,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阅读人群扩大,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学市场,影响了作家的创作方式和发表方式,还影响到作者的经济收入和他与读者的关系。可以说,文学市场的繁荣促成了狄更斯成为真正的职业作家。他成名之后的创作都是先预付稿费,这让他既有条件进行创作,也限定了交稿日期,提高了他的写作效率。发表后还有收益分成。发表方式则是先在期刊连载,再成书售卖,连载的过程也是观察读者反应的过程。狄更斯的创作是边写边连载,有了构思和题目就在期刊上发表作品预告,写出一两章就开始连载,后面则是快到连载日期他才写出来一章。很少整本写完才连载,有时候是两三本书同时开写。这就是一个职业作家的写作节奏和方式,这也影响他的生活状态。狄更斯在创作生涯后期,发现了演讲和朗读作品的好处。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给他带来可观的收益,激发了他的热情。“公共朗诵会再次成了他生活中的重头戏。”他专门找人负责给他安排作品朗诵会,甚至到美国举办朗诵会。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和他热爱朗诵或者能够体会作品朗诵效果这一点不无关系。文学市场和作为职业作家的狄更斯是相互成就的。

五、作者生态研究




作者研究既需要理论建构,也应该能够应对现实问题,还可以明确建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作者生态研究就是这样一种解决方案。其核心观点是,作者是一个处于动态生成系统中、不断建构中的角色。这个系统包括作者成长、作者角色、作者创作和作者接受等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作者生态系统。”具体说来,作者生成论指的是作者的成长研究,即一个人如何成为作者。作者角色论指的是作者的自我认知和作者角色的确立。作者创作论是对作者的创作研究。作者影响论指的是作者作品的传播、接受和影响。下面从这四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什么是作者生态研究。


从作者角色论看荷马,不是为了论证“谁是荷马”,而是要回答“荷马是什么”,要说明荷马的作者角色,及其启发和意义。荷马奠定了神启者、漂泊者和辩护者的作者角色。他为文学如何应对时间树立了典范,也成就了作者的不朽。文学作者能够享受到的荣耀和可能的遭遇,在荷马身上,都能看到预兆。荷马的作者角色具有多重意义。


从作者生成论看但丁就会发现,《新生》的写作,从素材提炼,情感表达的形式与内容,到诗人的自我剖析等,就是但丁作为一个诗人的生成过程。《论俗语》和《飨宴》是但丁的文学思想的沉淀。《神曲》作为其代表作,虽然写的是地狱、炼狱和天堂,道的却是人间事。但丁是作为诗人自我生成和自我经典化的典范。


从作者创作论的视角理解华兹华斯,得到的启发则是,自然与诗人相互成就。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良师、益友、佳伴。自然作用于诗人的心灵,诗人传达自然的启迪给读者,使读者受益华兹华斯启迪了对自然的认识,强调自然人格化。自然作用于诗人的内心,促进诗人的自省与成长,这是华兹华斯诗歌的现代意义。华兹华斯在英雄的经典传统的情结的影响下,写出了诗人心灵成长的史诗。


从作者影响论的视角研究弥尔顿及其《失乐园》可以知道,早期批评家的最大挑战是分离弥尔顿的诗歌和他的政论文章,把《失乐园》从诽谤中伤中拯救出来,以建立他的诗名。现代学者的最大努力是重新将二者联系起来,从弥尔顿的政治信仰方面理解这部杰出的史诗。弥尔顿的接受轨迹是一个先从对诗人政治身份的关注到诗人身份的转化,又由诗人身份转而关注其作为人的多方面存在的过程。


作者生态研究既是一种理论建构,也是一种批评方法。作者生态研究可以按照作者的角色、生成、创作与影响等分门别类,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作者形态,还可以用来进行两个作者的比较研究,又可以用来描述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作者特征。


华兹华斯和白居易各写过一首关于刈麦的诗歌,可以作为作者生态研究视域下比较研究的例证。前者的诗名为《孤独的刈麦女》,后者的诗名为《观刈麦》,都是两人代表性诗篇。两位诗人都善于以诗写画。两首诗相似处甚多,比如语言直白,题材日常化。读之历历在目,又意蕴悠长。但是两首诗旨趣各异,效果有别。


《孤独的刈麦女》中,华兹华斯在刈麦女的歌声中,发现了一种巨大的魅力。他将这歌声深埋心中,久久难以忘怀。诗人传达了三重喜悦:少女劳作之景象,少女一人在田间劳作画面之美,静观足以娱目;歌声之悠扬动听,闻之足以悦耳;歌声充盈山谷,充盈诗人的心灵,响彻辽远的沙漠,思之足以心驰神往。诗人欣赏这歌声,赞美这少女。诗人写歌声之美,聆听之喜,也写出了孤独中的欢畅,心灵洗涤荡气回肠之愉悦。所以,这是一首歌咏刈麦女歌声之美的诗篇,是一首审美的诗。其意不在刈麦女,也不在歌声的内容,而在于歌声之悠长和难忘。歌声让人忘情、忘忧,歌声中有抚慰人的美感与力量。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了刈麦者的艰辛劳作,将自己作为官员的优裕生活和刈麦者的悲惨处境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刈麦者的巨大同情。引发诗人感慨的是情感思绪,而不是审美。提醒诗人作为对比面的存在,而不是忘掉自己。他以写实的笔法带动感情升华和净化,他的体验沉重而厚实。如果说华兹华斯的诗歌重在聆听、听得忘记自己,白居易的诗歌则重在观,观农人,亦观自身。他写出了三重苦:农人劳作之苦,妇人生活之苦,民赋税沉重之苦。同时,也写出了身为官员的自省:对比农人之苦,官员却免除赋税且有俸禄,心生愧疚。


虽然写作的题材相似,诗歌效果和感染力的方向却不同。一欣然一苦楚,一飞扬一沉重;一审美神思,一躬身自问。究其原因,宜从作者角色论加以说明。也就是说,两首诗之不同在于诗人的现实身份和角色的差异华兹华斯身份是漫游者。诗人虽然知道刈麦女孤独,虽然对于刈麦女的忧伤感到些许不幸(如果那歌声中有这些内容),但他无意诉诸自己的同情。他在意歌声本身的效果,旨在通过想象激发美感,陶冶情操,无知觉中得到抚慰和超拔,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华兹华斯是受到美的感召的诗人。白居易的现实角色是当地官员。他的诗歌旨在告白与体察时事,亦反省自身。在对刈麦者的审度中,他体恤民情民病,感同身受,化劳动者的身苦为诗人的心愧,写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简言之,两首诗之不同,在于两位诗人的角色不同。


从以上关于作者理论研究、作者专题研究、作者生态研究的论述和例示中,可以得出:但凡作者遇到的现实问题,但凡关于作者的理论问题,都是作者研究的应有之义,都应该归于作者研究的范畴和领域。将作者研究的基本问题结合不同时期的作者状况,借助于作者理论的研究资源,能够给作者带来切实的帮助,拓展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视野,为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在作者研究中,需要明确几个基本观点。第一,作者研究可以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独立存在作者理论和读者理论、文本理论一样,构成最基本的文学理论。第二,作者重构必须摆脱将作者与文本隔裂的思路,加强作者与作品的密切联系,关注作者的生成与角色、作者的创作与传播,关注文学的动力源泉以及文学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贡献第三,作者是文学的基本动力,重视作者问题,是回到文学的源头和发生的根本,重视文学研究中的人的因素,重视文学的诗性特征第四,作者研究要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亦如要重新定位作者在文学中的地位一样,作者研究启发我们重新理解人与世界的联系


人文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守护和传承经典。作者是经典的书写者,作者是文学的故乡。作者研究注重回溯作品的来处,关注经典产生的缘由和动力。

【小贴士】


欲了解更多作者研究的内容,可参考刁克利教授所著的《作者》(点击书名了解图书详细信息)一书,该书于2019年1月在外研社出版。


【声明】感谢《写作》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写作》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来源:iresearching 外语学术科研网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cwMjgzMw==&mid=2651617112&idx=1&sn=9880eb388b85670a74605cb732ceb2df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