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科技事】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6-28



前言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技术工作者获得该奖。


今年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庆祝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节日,广西科协公众号将陆续为读者呈现这33位科技人物的风采,展现他们忠于祖国、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矢志创新的精神。


题记


2009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徐光宪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徐光宪院士始终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


徐光宪结合国家建设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在量子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化学键理论和串级萃取理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有“稀土界的袁隆平”之称。


徐光宪


人物评价


桃李满天下,师德传四方。(国学大师季羡林评)


徐光宪教授已在我国化学界辛勤耕耘了50多年,为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学习他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以及严格要求自己、宽以待人的崇高品格。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评)


几十年来,先生为适应国家需要,四次变更科研方向,每次都能看准前沿,迅速取得累累硕果,一方面是由于他有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贡献的强大精神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具有广博深厚的学科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学生黎乐民评


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先生则已经达到了后者的境界。中国科学院院土、徐光宪学生严纯华评


所获荣誉


1978年3月,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3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1月9日,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物简介


徐光宪是浙江省绍兴市人,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


中学时期,徐光宪就读于绍兴稽山中学,曾获浙江省数理化竞赛优胜奖;此外,还曾受到过任教于上虞春晖中学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的熏陶。


1936年9月,仅上了一年高中的徐光宪转入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就读。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愈演愈烈,杭州沦陷,徐光宪转学至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浙江工业大学前身)。


1939年,徐光宪毕业于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他和另外七名同学被录取至“叙昆铁路”当练习工程员,没想到领队中途携大家的差旅费潜逃,身无分文的徐光宪只好投靠在上海做中学教员的大哥;同年考入大同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40年,徐光宪因为住在当时法租界的一个煤球厂里,而大同大学在英租界,所以改考入借法租界震旦大学上课的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1944年7月,徐光宪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并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上海宝华化学厂任技师。


1946年1月,徐光宪又回到交通大学担任化学系顾翼东教授的助教;同年4月18日,徐光宪与大自己1岁的交大同班同学高小霞在上海国际饭店结为伉俪。


1948年1月,徐光宪考取自费公派赴美国留学生,进入了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化工系读研究生,后经唐敖庆推荐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徐光宪在哥伦比亚大学因成绩优秀而很快获得助教职位,解除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他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1950年7月,因成绩优异,徐光宪被推荐加入美国菲拉姆达·阿珀西龙荣誉化学会。


1951年3月,徐光宪完成题为《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的博士论文,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西格玛克塞荣誉科学会会员。


朝鲜战争爆发后,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均感到祖国更需要自己,高小霞毅然中断攻读学位,徐光宪放弃即将到手的工作,夫妻两人借华侨回国省亲的名义,于1951年4月15日离开旧金山,乘船回到中国。


1951年5月,徐光宪经先期回国的唐敖庆推荐,受聘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担任副教授,同时兼任燕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开始着手培养量子化学和络合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生。


1954年暑期,徐光宪与唐敖庆、卢嘉锡、吴征铠等人在北京主办了物质结构讲习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理论化学方面的教师。


1957年9月,由于国防和学科建设的双重需要,徐光宪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开始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


1961年,由于研究和教学工作成绩卓著,徐光宪晋升为教授。


1964年8月,参加第二机械工业部在青岛燕儿岛召开的机密会议,会议决定摒弃苏联提供的沉淀法,以中国自行研究的、先进的萃取法筹建核燃料后处理厂,制造原子弹原料环。


“文化大革命”期间,徐光宪由于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受到排挤,1969年年底,被迫离开技术物理系,到江西农场劳动。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工作,曾用一段时间潜心研究化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从1972年开始,徐光宪由江西农场回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又转向稀土分离和萃取方面的研究,并很快获得突破,于1975年提出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1976年6~7月,依照有色冶金研究总院的请求,徐光宪在上海耀龙化工厂主办了一期串级萃取讨论班。


1980年12月,徐光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1983年11月,徐光宪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徐光宪任化学学部主任。


1989年4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徐光宪在北京大学筹建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光宪担任主任,后使该实验室成为中国稀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同年9月,参加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三届亚洲化学大会,并当选亚洲化学会主席。


1991年,徐光宪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同年5月,任在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稀土会议副主席,兼程序委员会主席,做大会学术报告;同年6月,任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任在京召开的第四届亚洲化学大会主席,受到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接见。


1994年1月,徐光宪应台湾工业研究院院长邀请访问台湾新竹,做稀土分离化学学术报告;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邀请访问台北,做原子价新概念的学术报告;同年,徐光宪与高小霞这对院士伉俪荣获首届“中华蓝宝石婚佳侣奖”。

1995年,徐光宪受聘任东北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4月7日,徐光宪与高小霞应邀在交通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参加交通大学院士纪念馆开幕剪彩。


2009年1月9日,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5年4月28日上午,徐光宪院士因病逝世,享年95岁。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精神》丛书

编辑丨周游 郑柯

初审丨黄祥豪

终审丨韦旭


来源:gh_8e27a64ecae7 广西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TkxMjk5NA==&mid=2247503755&idx=6&sn=9d7a1cb9513e2884413fa46474ca396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