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丨国务院发文:推动高校设立“科普专业”

罗刚 2021-07-14

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纲要》提到,2025年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

在高等教育方面

《纲要》提到,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推动设立科普专业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等。

科学教育专业

科学教育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教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教育学学位,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科学教育能力,能在中小学从事“科学”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在教育科研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基础科学教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教育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按受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科普专业

科普即科学传播,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

为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科普硕士培养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工程。

2012年,教育部与中国科协联合开展推进培养科普硕士试点工作,首批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所985高校进行。

科普硕士培养由中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直接负责,中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

科普硕士是指具备较高科学素质和科普专业技能、从事科普实践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科普硕士类型包括:科普场馆专门人才、科普创作与设计人才、科普研究与开发人才、科普传媒人才、科普产业经营人才和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

《纲要》中

关于高等教育的内容如下:

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

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

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

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引导专业技术学(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

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开发科普资源,加强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设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分类制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鼓励大科学装置(备)开发科普功能,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

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养联盟,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科普专业。

温馨提醒

目前,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开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等待录取信息的紧张急切心理,设置“招生陷阱”诱骗考生和家长。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花钱进名校、内部有指标、提前发奖学金……都是假的!


来源:广东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