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后预防疾病传播:谨防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二)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7-23


关注中国绿发会,订阅绿色未来


在自然灾害之后,通常会发生混乱,爆发的风险往往被认为是非常高的,这种恐惧很可能源于尸体与流行病之间的关联。其实,不光是尸体的问题。更多的灾后爆发的疫病风险因素,其实还是主要与人口流离失所有关。比如说,安全饮用水、有没有可靠的卫生设施、安置百姓的拥挤程度、人群的基本健康状况以及医疗保健服务的可用性都在当地疾病生态的背景下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受影响人群中传染病和死亡的风险。


防患于未然很重要。上一篇我们介绍了要警惕水污染带来的腹泻等(最常见的是腹泻症状,原因可能是伤寒与副伤寒、霍乱、诺如病毒、沙门氏菌等等)。这一篇,我们谈谈,要谨防甲型肝炎、戊型肝炎。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与缺乏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有关,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洪水后,尤其要谨防甲型肝炎、戊型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员,为嗜肝RNA病毒属。HA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过一周后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


戊型肝炎(戊肝)是一种由戊肝病毒感染造成的肝病。估计全球每年有2000万人感染戊肝病毒,其中估计有330万人会出现戊肝症状 (1)。世卫组织估计,2015年戊型肝炎大约导致4.4 万人死亡(占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的3.3%)。


【案例1】防治戊型肝炎比较典型的案例,如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后,在缺乏安全饮用水的地区,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例和集群很常见。后来发现了超过1200例急性黄疸,许多被确认为戊型肝炎,发生在流离失所者中。


戊肝往往发生在缺乏基本的饮用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卫生服务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该病在这些地区的发生形式为疾病疫情和散发病例。疫情的发生通常是饮水供应遭到粪便污染,可能殃及数百人至数千人。在戊型肝炎流行地区,暴雨和洪水之后经常爆发;该病一般较轻,且具有自限性,但孕妇的病死率可达25%。


【案例2】2004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因因波及地域之广受灾人数之多被称为“世纪的灾难”,在有关海啸的报道中一个叫班达亚齐的地方引人注目,它是这次海啸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一度被称为“死亡之城”。印度洋海啸之后,亚齐出现了大量感染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人群。



对于饮水安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经建议道: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

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

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

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后再消毒;

饮用水消毒剂(漂精片、消毒泡腾片)必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存放(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

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如被污染,退水后应充分清洗管路,水龙头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本文是《抗洪抢险多方支援·灾后平安手册》(第二集),希望能为遭遇洪灾的人们提供一些帮助。


(主要参考资料:CDC:Epidemics after Natural Disasters )


整理/Littlejane(绿会·抗洪抢险多方支援项目组) 审/linda 编/angel


往期回顾

◆谨防“大灾之后有大疫”!要警惕哪些疾病?水污染可致腹泻(一)

洪水与生物多样性 |周道生态文明(第112讲)



美德智慧

公益项目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来源:ChinaGreenExpress 中国绿发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ExMzM4Mg==&mid=2649671103&idx=7&sn=9e58e6653b97c45392dc7bb34a9ce7f2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