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她给《光明日报》的信被头版刊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7-29


7月19日,光明日报《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专栏推出了首期报道:《刘守仁:在“天边边”收获梦想》,在看了这期报道后,我校2018级本科生李梦辰有感而发,去信光明日报编辑部。光明日报编辑部将其摘登在7月29日《光明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详情如下。



《光明日报》编辑部:


看了贵报《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专栏首期报道后,感慨良多,忍不住提笔倾吐心声。


在中学时代,我认为青春只是人生的某个阶段,它是鲜衣怒马、看尽长安花,它珍贵但稍纵即逝。而现在,站在大学即将毕业的人生十字路口,我想青春或许远远不能止步于此,它不应如此狭隘。真正的青春应该如同青年马克思的毕生信仰那样——“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是为人民开创一份事业。当这份事业随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步伐而延续下去时,青春也随之成为永恒。


刘守仁院士已是耄耋之年,但我仍能感受到他的青春气息,这种开创奋斗的精神不会因肉体的衰老而消逝。刘院士的事业和精神会像繁衍生息的细毛羊一样,永久留存于辽阔的大漠戈壁,久久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目标注入力量。


作为一名河南人,我幼时常听焦裕禄的故事。至今想起他“把我埋在沙滩上,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遗言,还是会感动落泪。如今的兰考早已绿荫蔽日,焦书记种下的泡桐树却隔着漫长光阴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此刻,看着刘院士爱不释手的洁白小羊、石河子壮丽的边塞风光和百姓们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方大地的呼唤——“来吧、来吧”!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亲眼看见过母亲作为党员参与扶贫工作的艰辛,明白边疆、基层的工作绝不是唯美的田园牧歌,它总是布满风沙泥土,伴随各种难以预料的艰难困苦。但是,人不应该只追寻物质饱暖,我们有着追求更高精神世界的自由!


我不禁陷入沉思:钟鼓馔玉是我追逐的目标吗?什么才是我向往的人生?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对,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把奋斗的火种播撒到祖国的每个角落,化荒芜为繁盛,变贫瘠为富裕,这还不够让人感到幸福与满足吗?


我知道,放弃世俗眼中的“光鲜靓丽”是多么不易,甘于平凡正是一种伟大的勇气。这种勇气,焦裕禄、刘守仁践行了,无数的共产党人践行了,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青年们正在试着迈出这一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贵报的《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专栏如一股清泉,濯洗着青年们的思想,让赤子之心更加澄澈。


这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2021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已然开启,让我们在平凡奋斗中成就伟大的青春吧!我愿成为一朵小小的浪花,和万千个你们一同汇入历史的长河,奔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巨浪!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18级本科生李梦辰

2021年7月23日



关于今天光明日报刊登的信件,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梦辰如是说:“前几天,张瑜老师与我分享了《光明日报》的《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专栏报道。我被刘守仁院士的事迹深深触动,随后写下了这篇文章并去信给编辑部,27日晚上得知了信件即将被刊登的消息。


    刊文的内容和情感都是真实的,它不仅是写先驱们,也是写我自己。毕业在即,青春正在快速地与我告别,难免忧愁感伤。后来我才逐渐释怀,生命如此有限,永远有更年轻的脸庞,但我们可以选择留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当它们得以流传时,我们的青春也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永恒’了。


    就像之前我在创作话剧《红色芳华》时,特地在对白中加入了李大钊同志的诗:‘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青春是短暂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永恒,与各位同学师长共勉。”



来源:《光明日报》

文字:2018级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科生李梦辰

排版:宣传统战部

来源:UCASS-20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ODgwOTkzNg==&mid=2247504137&idx=1&sn=83d332613b724ae1e8837b430255885b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