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两岸关系研讨会专家学者观点摘编之八:后疫情时代两岸关系危机与转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8-07

 提示:点击上方"海研智库"免费订阅本刊


编者按:7月28日-31日,2021年两岸关系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与会百余名两岸专家学者积极献言并向大会提交论文。海研智库现将部分专家学者观点摘编如下。


后疫情时代两岸关系危机与转机


当前,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中美在经贸、科技、外交、军事等各领域全方位博弈进入深水区,民进党当局跟风美国,亦步亦趋,挟洋自重,连续上演“以疫谋独”、“政治抗疫”闹剧,使得两岸关系局势日趋复杂严峻。而向来主张“九二共识”是历史事实的中国国民党也开始动摇,江启臣上任后,内部倾轧内斗严重,高层决策时空错乱,自失立场,自弃优势,自废武功。与此同时,岛内民意主体性“台湾意识”持续上升,加上美国不断推出各种涉台法案、军售以及官员访台,近日更是在中国东南海域频频以军机、军舰搅局,都让台海形势充满危机与变数。而中国虽然最早暴发疫情,却较好地控制了新冠疫情,化解了疫情危机,同时保持了社会稳定和复工复产有序进行,并成功成为2020年世界上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给全球及两岸做好了示范引领作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七一讲话”内容,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切中肯綮,振聋发聩,体现了中央对台大政方针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彰显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能力,凸显了中央领导决策正确和制度优势。

一、疫后两岸关系面临的危机与现状

(一)民进党当局切割两岸关系,渐进式“台独”趋势明显

2020年蔡英文817万高票连任后马上暴发了全球性新冠疫情危机,民进党当局迅速对大陆展现出了一种强势敌意的姿态,在当局怂恿、纵容下,“台独”势力不断在岛内掀起“反中”、切割两岸联系等动作和活动,升高两岸对立,恶化两岸关系。民进党当局第一时间下令禁止口罩出口;禁止台湾民间组织医护人员赴大陆支援;禁停两岸大小“三通”;禁华为、禁中兴、禁小米、禁爱奇艺、禁“淘宝”、禁滞留湖北台胞、禁“小明”入境、禁陆客赴台……。台湾民意机构负责人游锡堃公然叫嚣疫情有利于强化所谓“台湾国家意志”;台当局行政部门负责人苏贞昌一连串造谣大陆抗疫的“苏式谎言”重伤两岸。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利用“全面执政”的优势,不断“切香肠”式的推动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在“立法”层面不断研拟凸显“台湾主体意识”的相关规定,在历史、文化层面弱化“中国”“中华民族”意识和元素,不断构造“台湾民族、台湾文化、台湾历史”等因素。从“大选”到新冠疫情期间再到高雄市长补选、新冠疫苗采购,民进党围绕疫情防控、“香港国安法”、“台北法案”、“罢韩”、“军机绕台”、“宪改”等议题政治操作带风向,“以疫谋独”、“修宪谋独”,政治酬庸,滥权施政,基本把控了岛内的政治和舆论话语权。

在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当下,民进党当局政治优先,政治抗疫导致台湾疫情延烧。为了抹黑大陆而维持其执政地位,为了“台独”理念而操作“反中”政治,为了自身政治利益而不惜出卖台湾人民利益,坚绝大陆善意,坚拒大陆疫苗。台湾的疫情防线不堪一击,截至2021年7月10日,日本捐赠的“快过期、自己也不愿接种”的124万剂“阿斯利康”疫苗导致342名台湾人接种后死亡,致死率达百万分之287,全球排名第一。在民进党当局将防疫政治化操纵的背景下,台湾地区新冠疫情濒临失控,民进党当局必须对破坏两岸关系及此次疫情破口事件承担全责。

(二)国民党病急乱投医,蜕变边缘化趋势明显

国民党士气低落,一直没有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也并未进行深刻有效的反省,失败归因于“九二共识”及“亲中”悖论大有人在。在总结2020年大选失利的原因时,国民党内的少部分人甚至认为国民党是输在“不够绿”,郝龙斌建言取消“三通”,江启臣两岸新论述甚至淡化不提“九二共识”,2020年9月国民党发表声明取消组团赴陆参加第十二届“海峡论坛”,10月国民党立法党团抛出请求美国“协防”和恢复台美“邦交”的“台独”议案,党团总召林为洲竟提议修改党名,去掉“中国”二字,国民党拿香跟拜民进党明显,让外界甚至造成两党“绿色同盟”观感,也造成了缺乏制衡民进党“一党独大”的势力。2021年5月,民进党当局疫情破口,国民党表现毫无作为,不但不批评民进党疫情防控,也不支持协助党内同志“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通过台商及大陆友人捐赠取得德国BNT疫苗500万剂,大陆国药疫苗500万剂事宜。国民党籍台北市议员徐巧芯还附和民进党抹黑大陆阻挡台湾购买BNT疫苗。中国共产党“七一”建党一百周年,中国国民党未发贺电,主席江启臣未作表态。7月4日是美国国庆日,江启臣4日晚间在脸书发文表达祝贺,强调台湾与美国共享民主、自由的价值,是民主的同盟,也是同一队。长期来看,国民党其本土化和“亲美远陆”政策加速而导致深蓝离开;其跟风民进党,又致使浅蓝流失。如果不能顺利解决信仰认同以及党魂理念问题,核心价值混乱,背弃初衷,舍本逐末,国民党会更加边缘化,找不到“存在感”。难怪“美在台协会”(AIT)前台北办事处处长杨苏棣都看衰国民党,说国民党2024年“大选”还是没有机会。

(三)美国频打“台湾牌”,美台勾连趋势明显

在美国主导下,伴随美国推行“印太战略”,以介入南海争端为重要切入点,极力拉拢台湾压制大陆,美台加大勾连力度,通过更多“挺台法案”,并加大对台参与世卫组织等的支持力度,美国毫无顾忌,推动实现美对台军售常态化,指导其“汉光”等各种军演,派第七舰队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等频频穿越台湾海峡,给出的解释是在“依照国际法例行通过”。目的是加强与台在军事技术,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等施压中国,借机支持台湾和谋取美国利益。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如获至宝,认为抓住了“倚美抗中,联美抗陆”的千载难逢机遇,蔡英文会见美国国防部前印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兰德尔·施里弗时表示,希望台美在各领域强化伙伴关系,加强军事交流以及推动台美双边贸易协定(BTA),除此之外不顾全民反对,执意进口含有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美猪美牛。

拜登在上台之初就邀请台湾所谓“驻美代表”萧美琴出席自己的就职典礼,打破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至今40年来的惯例。从高官政客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已多次就所谓大陆对台湾的威胁提出“强烈批评”,大放厥词称“北京针对台湾的行动越来越具有侵略性”。2020年8月美国卫生部长阿扎、9月副国务卿克拉奇先后访问台湾,创下访台最高层级美国官员的纪录。2021年4月,前美国参议员多德、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斯坦伯格应拜登要求组团访台。据白宫官员透露,这是拜登对台湾及其“民主承诺”发出的“个人信号”。4月台湾所谓友邦帕劳总统惠普斯访台,代表团中美国驻帕劳大使亨尼西尼兰赫然在列。5月7日,布林肯还专门发表声明称,美国呼吁世卫组织总干事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卫大会。6月6日,美国联邦参议员达克沃斯、沙利文、孔斯等率团访台并会见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

2021年4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以21票赞成、1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这份法案专门提及“美台关系”,呼吁加强美台“伙伴关系”,宣称台湾是“美国印太战略至关重要的部分”,并认为“美台官员互动不应有所限制”。4月,美日两国在华盛顿会晤,拜登携菅义伟发表的联合声明提到台湾,片面强调“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这是自1969年以来,日美两国领导人首次在一份联合声明中提及台湾。5月,在美国主导的伦敦西方七国(G7)外长会议上,各国在联合公报中对中国进行抨击,并首次提及“重视台海地区和平稳定”问题。

美国对民进党当局予取予求,而台当局竭力向美国讨好,在战略战术上主动将自己绑上美国“印太战略”战车,争当同盟;地区安全上“一边倒”倒向美国,寻求支持;对外政策上对抗大陆,推动“拒统谋独”;政治经济上支持中美抗衡,鼓吹“脱钩”,给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严重冲击。

(四)“台湾主体意识”持续上升,分离倾向趋势明显

近年来台湾的政治氛围发生重大改变,其中两岸政策、“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台湾年青世代(90后世代为主)的集体认识、历史记忆、政治认知、话语体系与价值观念等的群体特性逐渐改变,尤其是身份认同的多样性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蔡英文上台后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全面推行“去中国化”和紧抱美国大腿,否定“一个中国”,拒绝“九二共识”,反对“一国两制”,由此增强台湾地区的“国家”意识,增进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弱化台湾民众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植分裂主义土壤,试图将台湾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把台湾人民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长达30年持续而成功的“台独”教育,使得民进党当局进入政治收获期,延揽和号令一大批被称为“天然独”年轻人为其所有,为其所用,民进党当局混淆视听,利用年轻人对现状不满和对未来迷茫情绪,道德绑架年轻人,操作对大陆的敌意。2021年6月台湾疫情暴发期间,民进党当局1450网军竭尽所能抹黑甩锅,推诿卸责,对大陆的防疫先进经验,即全民“核算普筛”、“方舱医院”、“封城管控” 、“医护支援”,立即扣上中共“认知作战”的大帽,将其政治操作,网络追杀,使得所谓“亲美抗中”的“台湾意识”民意主体持续上升,民众分离倾向持续增加。

(五)两岸交流进入冰冻期,和平发展成果流失趋势明显

民进党当局自2016年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急冻,两岸官方对话管道基本被堵死。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民进党恶意操作舆论“反中”、“抗中”,两岸互动交流呈现政治基础与环境氛围加速恶化局面,如对防疫物资出口区别对待,将“武汉肺炎”“中国病毒”等以歧视性用语污名化疫情名称。“小明事件”严重破坏了两岸的民间互信和往来基础,直接伤害冲击两岸关系。另外民进党当局企图利用疫情鼓噪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议题,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期待 “外交突破”,妄图加入以国家为会员资格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借机实现所谓“外交突破”。在碰壁之后又不断叫嚣是受到大陆打压和钳制,借疫情或购买不到疫苗不断煽动台湾民众的“仇中”、“恐中”思想,以及民进党当局处处迎合美国,随美国起舞,配合美国甘当“棋子”,成为美国政府反华“急先锋”和“马前卒”,不断在台海制造矛盾和紧张气氛,刺激大陆,进而升高两岸敌意对抗,使得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严重受阻,城市交流基本停滞,两岸交流社会效应加速递减,累计的互信及和平成果不断流失。

(六)大陆积极塑造推进国家统一的战略态势与环境,把控两岸形势趋势明显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目前随着中美及两岸实力对比发生历史性巨变,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优势出现压倒性态势,日益提升的综合国力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对台影响力,对台政策也对岛内社会产生深远持久的感召力。随着时和势总体对我发展有利,大陆坚守行之有效的对台政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立场不会动摇,比以前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条件、更有优势把控两岸关系的大局和发展方向,并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大陆积极塑造推进国家统一的战略态势与环境,不断压缩“台独”空间,巩固一个中国框架,把控台海局势,稳控两岸形势。

虽然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使得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将更加复杂多变,但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上统一将是大势所趋,维持台海和平稳定也是民心所向。纵然岛内的分裂势力依然会不断制造两岸关系对立,阻挠两岸交流与合作,疏离两岸人民的情感连接,加上中美关系、东亚局势的不断变化,未来两岸关系将面临更多考验与挑战,但我们要从国家发展大势和民族复兴全局看待台海形势和统一问题,坚持大陆发展与主导在我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思路,贯彻中央“祖国统一”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不利局势,坚决支持“高压遏独”与“融合发展”相结合,坚持打击“台独”分裂势力和“以人民为中心”相结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

二、疫后两岸关系面临的转机与趋势

疫情过后,两岸关系持续恶化,两岸关系步入冰冻期,大陆有媒体甚至冠以“勿谓言之不预”。对于两岸关系僵化,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吕秀莲警告“这次狼来了,不是寓言”。2021年5月1日,英国《经济学人》刊发标题为《台湾: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的文章,认为台海若发生战争将会是一场灾难,喊话中美两国要避免发生这种情况。

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正如习总书记“七一”讲话一样,习近平从民族的根本利益、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明确了3个历史大势,即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这些大势都是无法阻挡的,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实现。可见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积极应对,要善于化危为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大局,从各方面制止外部势力和“台独”图谋得逞,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一)推动“目标共同”:疫后两岸关系发展的现实任务。两岸政治交流虽有障碍,但终会“柳暗花明”。

就当下两岸关系而言,“目标共同”主要包含两个要义:一是共同反对岛内“台独”势力及其分裂行为;二是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统一。从全球化趋势,以及两岸历史文化、地缘血缘的紧密关联性上,两岸不可能相互隔绝,两岸是福祸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民进党的政治操弄是无法阻挡两岸中华儿女统一愿望的。虽然目前表现出的是两岸“冷政治”的状态,但统一的结果是永远不会变。在未来趋势中,反“独”、促统将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政府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台湾同胞在大陆享受的同等待遇,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坚持两岸的融合发展。尽快推进两岸政治对话和民间交流,推动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追求和事业。”

推进两岸政治对话和民间交流是推动疫后两岸关系发展的有效途径。两岸政治对话和民间交流将有效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也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在新时代走向柳暗花明的新动力。

(二)追求“利益共同”:疫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诉求。两岸经贸矛盾虽然频发,但终会“枯木逢春”。

利益共同,尤其是共同经济利益的实现,是经济融合过程中相对容易达成的任务之一,它是实现“目标共同”、“身份共同”、 “理想共同”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诉求。经济融合发展能够不断明确“利益共同”的具体内容,以及寻求实现共同利益的现实路径。在当前的两岸关系中,伴随着经济融合的程度加深,“利益共同”正在不断得到满足、发展、壮大。

虽然民进党当局恶意操纵两岸经贸脱钩,但两岸经济依存度增强是不争事实。这说明第一,台湾经济与大陆不能脱钩,大陆经济持续发展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强力依托,是广大台胞的重大利好;第二,两岸经贸合作符合两岸同胞的利益要求,两岸经贸合作,台胞从中获益受惠良多。

为了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大陆会突破重重难关,大力加强两岸的经济合作,重点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进而探讨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同时,针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途径方面,将会继续通过自身影响,主导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一步发挥大“三通”的积极效应,切实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从中受益,争取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建立“身份共同”:疫后两岸关系发展的身份建构。两岸文教交往虽受到阻力,但终会“峰回路转”。

构建文化领域的“身份共同”是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之一。正如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中指出“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中国人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这个“身份共同”指的是以大陆为核心的文化共同,既包括国家和民族共同,也包括政权和价值共同。

“身份共同”在疫后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起着枢纽型作用。建构起的“共同身份”逐步推动“共同利益”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目标”与“共同理想”,最终实现两岸融合发展的最终形成。两岸文化融合注定是交流与碰撞、冲突与发展的过程,文化交流融合带来的“身份共同”感,为两岸和平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氛围,深化了彼此的理解包容度。

蔡英文上台后极力操作“去中国化”,两岸的文化交流方面处处设障,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两岸的文教交流几近停滞。但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两岸青年学子以及文化教育工作者等的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从大陆方面看,未来的政策依旧会从推动深化两岸的交流着手,尤其是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通过推动开展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

(四)实现“理想共同”: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终极追求。两岸交流虽然有外界环境的压力,但终究会“旗开得胜”。

针对世界和岛内形势,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我们要保持自身发展势头,同时采取正确政策措施做好台湾工作”。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有利于实现“理想共同”,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最终走向。同为中华儿女这一身份,两岸人民反对祖国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符合现实利益的目标追求,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需求。就精神层面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抱负,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必须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最终归属。

从两岸交流外部环境上来看,美国已成为两岸关系外在最大的变数。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民进党当局在在美陆台三边关系上采取“亲美反中”的立场,蔡一边倒向美国,民进党沦为美方操作的棋子,使得两岸关系急剧倒退。

在当前世界变局、世纪疫情形势中,中国的崛起之势势不可挡,任何国家也挡不住。美国控制世界霸权的野心之举暴露无遗,任何国家也劝不了。中美之间或在较长的历史阶段内展开全面博弈,两国“斗而不破”将成为常态成为中美关系主旋律。在美国的国家利益考量中,台湾问题从未排到核心利益,台湾不具备做美国长期盟友的战略分量。在中美交恶和建交历史背景下,美国都曾抛弃台湾,充分说明了台湾的战略分量有限,是可以无情抛弃的棋子。

与此同时,大陆已经牢牢把握了两岸关系主导权,而且“一个中国”原则事关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中国的严正立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理解,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项共识。最终“理想共同”会将两岸人民的力量发挥到最大能级,一起奋进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的征程上。例如,共同维护中国南海地区的海洋权益、共同抵制国际霸凌主义、共同建构国际话语权以及塑造大国形象、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

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血脉、历史、文化连结,有着开展两岸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交往的需求,有着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愿望。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只要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同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戮力同心,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彭韬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副教授、海研中心(海研智库)特约研究员  



编辑:高云昊










欢迎关注海研智库







来源:hyzk999 海研智库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0MDk2MDc2Mg==&mid=2247507348&idx=2&sn=cc7204df8e9ae10f4d0a8e0d977c207e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