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称“能吃”的化妆品更安全?别被营销噱头忽悠,化妆品不存在“食品级”!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8-10


“食品级”化妆品不存在


本报记者 燕声




打开手机网购平台,

食品口红、儿童可食用化妆品、

天然植物化妆产品等

看似安全级别极高的

产品花样繁多。随着健康理念

的深入人心,安全性更高的化妆品

颇受爱美人士的欢迎。

为迎合这一需求,一些商家纷纷

打出了“食品级”“可食用”的旗号,

暗示消费者其产品安全到

可以食用,用在身上肯定

没有健康危害。


真的是这样吗?



01



化妆品不存在“食品级”一说


根据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的定义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作为一种化工产品,化妆品的使用方法、作用部位、作用机理,决定了其不可能具备食用功能,也就不存在“食品级”一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经口进入并由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在使用方法、作用机理等方面都与作为化工产品的化妆品完全不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青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经济日报》社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化妆品与食品属于不同行业,二者使用部位不同,吸收成分不同,所用原料及产品指标要求、禁限用要求、所执行的规范、检验标准均不一样,并不是食品级产品用在护肤方面就更安全。


另外,王青斌还指出,“纯植物”“纯天然”等绝对化的词语属于《广告法》明令的禁用词,化妆品宣传不能含有类似词汇,与此有关的“绝对安全”“保证无毒无刺激”“比食品还安全”等词语更是被禁止使用。


因此,食品就是食品,化妆品就是化妆品,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从现有的标准以及规范来说,化妆品不可以食用,并不存在“可食用”级化妆品这个概念。


02



别被商家的营销噱头忽悠


我们常会被商家的营销手段误导,因此消费者要擦亮双眼,明辨真伪。如有媒体报道:有一款防晒霜,产品外包装印有食品成分80%的字样,食品成分主要为苹果、芦荟和覆盆子的提取物。上述水果和植物,无论是其本身还是提取物,均没有防晒作用。从配料表看,这些所谓的食品成分排在靠后的位置(按照法规要求,商品标签配料表中的成分按用量排序,多前少后),而排在前面的主要成分却是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这说明它走的仍是化学防晒的路子。


再如,同样是富含维生素C,柠檬汁直接敷到脸上不仅不能美白,还可能导致瘙痒和红肿。因此正规的化妆品中都是维生素C稳定形态的衍生物,且会对浓度和刺激度进行调节。因此,食品与化妆品的概念完全不同,不能相提并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广告法也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孙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消费者如果上当受骗,应该积极主动地向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关进行举报,提供违法线索。如果造成实际损害,消费者可以直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或者向法院起诉解决争议。


03



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最安全


从化妆品的安全角度说,常分为两块。一个是系统性的安全性,包括内脏系统,比如肝肾功能;另外是皮肤毒性。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皮肤科主任李志强曾介绍,最常见的因化妆品导致的不良反应如皮肤红斑、肿胀、粗糙、脱屑、色素沉着和减退或伴有刺痛、瘙痒等,严重的甚至有毛发及甲病变。


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主要由化妆品质量和使用者身体素质两方面因素造成。顾客应多了解一些化妆品的基本常识、过敏常识,了解自己肌肤的特点。造成肌肤过敏的原因很多,一旦过敏,应尽快停用过敏化妆品。


要想做到安全使用化妆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马圣清曾建议,在选择化妆品时,尽量使用大公司、正规厂家产品,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适合、性质温和的化妆品。对于一些换肤类、化学剥脱类的产品要慎用、少用。化妆品成分、原料复杂,要尽量使用品种单纯、成分少的化妆品,尤其是敏感皮肤。皮肤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与先天有关;同时,要想皮肤好,需注意日常的皮肤保养、防晒,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很重要。


另外,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曾建议,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要根据皮肤类型、季节、年龄等因素,因人而异选择。油性肌肤、年纪较轻的消费者,要选择含油分较少的霜剂,干性肌肤则选保湿效果好、油分大一些的产品,敏感性肌肤最好选用医用的专用于敏感肌肤的护肤品。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


来源:cpma_wpt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平台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DE4Njk5MQ==&mid=2736141867&idx=5&sn=5bf6e72fc3e86cc5077ff3764c9ade43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