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物理、光电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新型紫外光源技术 | 本周物理讲座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8-17


1氦物理研究及相关极低温技术

报告人:程智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时间:8月17日(周二) 10:00

单位:Oxford Instruments Nanoscience牛津仪器纳米科学部

参会方式:蔻享直播

会议链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829417


摘要:

氦物理研究从科学和技术两方面都促进了低温物理发展:液氦超流现象的研究对超导和强关联物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液氦低温性质的减压制冷、稀释制冷、核绝热去磁制冷等技术使人们可以在更低的温度观察更多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量子现象。因此无论是低温物理研究还是低温技术和设备研发都离不开以氦物理和低温技术作为基础。本次报告首先将对氦物理研究领域做一个概述,随后介绍该领域的几个典型实验以及相关的物理和技术。希望通过本次报告让听众对氦物理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认识,同时对极低温技术的研发过程有所了解,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氦物理的研究。


报告人简介: 

程智刚,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经历为极低温条件下的量子液体与量子固体(氦物理)研究以及量子材料输运及热力学性质研究,重点关注极低温条件下新型实验技术的研发和在氦物理和量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2光电材料与器件中载流子输运性质的表征与调控

报告人:陈琪,科院苏州纳米所

时间:8月18日(周三)10:00

主办方:牛津仪器

参会方式:蔻享直播

会议链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605021


摘要:

光电材料与器件是支撑新能源、新型显示和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其功能的实现决定于载流子输运过程。器件工作时,载流子迁移距离可达纳米-微米量级,其输运性质如类型、浓度与迁移率等,会受到界面能带结构的显著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课题组发展的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功能成像技术,包括可获取微区载流子类型和浓度的介电力显微术,以及可用于界面能带结构表征的横截面开尔文探针显微术等。进一步地,通过联用两种显微术,实现了工况器件中载流子输运性质和界面能带结构的原位成像,从而准确解析器件工作机理,为调控材料和界面优化载流子输运提供直观判据。


报告人简介:

陈琪,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获郑州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和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2020年任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副研究员,2021年晋升为研究员。


研究领域为新能源、新型显示和光电子等器件中界面结构与性质的原位、工况表征技术。自主研发的横截面工况探针显微术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将新能源、新型显示和光电子等器件中包埋界面势垒的无损检测从不可能变成可能,成功解析了器件中的系列基础科学问题,并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化应用。迄今在NatureCommun.,J. Am. Chem.Soc.,Adv. Mater.,Nano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引用1200余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龙头企业合作项目4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省部、地市级项目10余项。担任NatureCommun.,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科学通报》,《物理化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人。 


3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高压合成与物性研究

报告人:李翔,北京理工大学

时间:8月18日(周三)19:00

单位:蔻享学术

参会方式:蔻享直播

会议链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476151


摘要:

量子功能材料因存在电荷、自旋、轨道和晶格等多自由度间的相互耦合而表现出丰富的物理特性。开展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和物性研究一直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压力作为独立于温度、磁场和化学组分外的另一个重要调控参量,为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合成与物性研究提供了崭新途径。我们利用发展的高压高温合成新技术,围绕高压调控晶格结构和电子结构的一般规律,在10-20 GPa及以上压力区间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量子功能材料;并通过多种常压和高压结构与物性表征方法,深入研究了压力作用对结构-物性构效关系的影响。


报告人简介:

李翔,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4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8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加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担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物理学报》和《物理》青年编委。主要致力于极端高压条件下的新技术突破、新材料合成以及压力-物理-化学多场耦合调控研究:发展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腔体高压高温合成装置,解决了在超高压力区间制备和表征材料的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高压下晶体结构、化学组分和光-热-磁-电等性能的演变规律,开发基于压力调控的全新材料体系及其先进功能特性。

4基于氮化物半导体的新型紫外光源技术及应用

报告人:闫建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时间:8月18日(周三)19:30

单位:半导体学报

参会方式:蔻享直播

会议链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008674


摘要:

基于三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的新型紫外光源UV LED在杀菌消毒、医疗卫生、工业催化、安全通信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需求,相比传统紫外光源汞灯,有着绿色环保、小巧便携、易于集成等许多优势,代表未来紫外光源的发展趋势。UVC(200-280 nm)波段的深紫外光,可以高效杀灭绝大部分病毒细菌,尤其对于新冠病毒杀灭效果显著;氮化镓基紫外LED已经在疫情防控中示范应用,未来在防御、抗击各种流行性细菌病毒中有望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UVC LED的电光转换效率在个位数,提升其性能是研究的重要任务。影响UVC LED性能的因素包括AlN材料缺陷密度、AlGaN材料的掺杂、光提取效率、热管理等多个方面。本报告介绍我们在UVC LED效率提升技术和示范应用所做的探索工作。


报告人简介:

闫建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CASA第三代半导体卓越创新青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学位,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究,尤其专注于氮化镓半导体紫外发光二极管(UV LED)领域十余年,负责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在山西中科潞安产业化平台落地转化。获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更多报告信息: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学术讲座列表

往期精彩回顾

1.磁体“沙漠”中的月牙泉 ——量子自旋液体

2.通往量子自旋液体的新路径 ——Kitaev模型的材料实现

3.稀土元素三角格子体系中的阻挫磁性与量子涨落

4.关于纠缠的十四行诗|量子多体中的呐喊与彷徨之十

5.脑磁图仪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6.库伦作用无尽期,动量蒙卡寄相思

7.宇宙终极理论尚未完成,斯人已逝 | 纪念温伯格

8.数学从根本玩的是概念,而不是技巧

9.无疑,这就是拓扑

10.理论物理学家的一天是怎样的呢?


来源:cpsjournals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YwNzM1Ng==&mid=2651654798&idx=2&sn=cdbff7a43e8778f39407ee63424e46a4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