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区:办实事 暖民心 绘就银龄幸福画卷

常州市科协 2021-08-31

        今年以来,钟楼区聚焦老年人对提高生活品质的新期待,推出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实施一批直接造福老年人的项目工程,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区入选第三批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养老服务获评2020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励。  

       一是健全机制体制,强化养老服务要素支撑。制定出台《钟楼区创建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工作方案》,以“五大行动”、15项重点任务为抓手,形成攻坚合力。配套出台“养老八条”创新扶持政策,确保区级财政资金、省市级专项补贴资金等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倾斜。编制《钟楼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20~2035)》,确保适度超前、填补空白、整体提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建立2021-2023年养老服务项目库,明确目标任务,全区18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重点项目全面启动。  

       二是持续提质增效,释放养老服务暖心温情。通过新建、提升改造等方式,提升改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站点8个,通过招募专业化服务团队和服务载体,解决了老年人社区养老“最后一公里”问题。围绕高质量考核指标,以精准服务为导向,对全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全面能力评估和需求调查,制定符合钟楼实际的服务清单和个性化套餐,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依托12349为老便民服务平台,打造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监管平台,开通服务监管热线,近1.8万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将适老化改造从300户增至500户,进一步扩大困难老年人受益人群,全区适老化改造已完成150户,预计10月底将全面完成。  

        三是坚持探索创新,阐释养老服务全新注解。完善区级综合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打造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适老化改造、助餐服务、时间银行等多功能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实“互联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内涵。探索“时间银行3.0版本”,依托综合信息平台和12349便民服务平台,实现需求发布和服务抢单的两大主要功能,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已在全区103个村(社区)推广,招募志愿者4562名,开展志愿服务500余次。确定“枢纽型为老服务综合体”建设项目,探索枢纽综合体统筹协调辖区内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制,力争到2023年实现高标准为老服务综合体街(镇)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