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手术通道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9-10

王  博1,丁  娜1,薛建明1,杨学军2

(1 内蒙古医科大学 010000 呼和浩特市;2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010030 呼和浩特市)


第一作者简介:男(1993-),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脊柱外科

电话:(0471)6351230  

E-mail:1055693977@qq.com

通讯作者:杨学军  

E-mail:yangxuejun2004@126.com


doi:10.3969/j.issn.1004-406X.2021.01.12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06X(2021)-01-0081-05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和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腰椎退变性疾病所导致的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成为临床工作中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1]。经过牵引、推拿、针灸及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后,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腰椎融合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2]。自1936年Mercer[3]首次提出腰椎椎间融合的观点后,腰椎融合技术不断发展,形成了多种术式。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由Mayer[4]于1997年首次提出,在2012年Silvestre等[5]正式将其命名为OLIF,并在全球进行了推广。

   OLIF手术的关键是在腹膜后大血管与腰大肌之间建立安全的斜行手术通道。手术通道的直径及周围毗邻的重要神经、血管的解剖结构会限制该技术的应用,并非所有的患者和病变节段都适合采用该术式[6、7]。同时,腹膜后重要且复杂的解剖结构,如血管、神经、腰大肌、输尿管及膈肌脚等紧邻手术通道,术中损伤这些结构会导致严重的后果[8]。系统的解剖学研究可以提供平缓的学习曲线,帮助脊柱外科医生熟悉手术入路,掌握手术适应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笔者旨在阐述OLIF手术通道与其周围结构解剖关系的相关研究,为脊柱外科医生提供参考。


来源:gh_9f19453ed2d0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yNjY4ODM4Mw==&mid=2247487076&idx=1&sn=d814cadb75c3694bbab0d1ab2af8234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