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行星诞生理论颠覆,地球曾充当金星“保镖”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9-27

太阳系内部的行星可能是在多次碰撞后形成的。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的行星形成理论。 

fc91ad.png 

两个巨型天体正在发生碰撞(艺术处理图)。

 phys.org网站当地时间9月24日报道,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月球和行星实验室(LPL)的Erik Asphaug教授领导的团队通过模拟分析发现,太阳系内部的行星可能是在多次碰撞后形成的。这对传统的行星形成模型构成挑战——传统观点认为,较小的行星之间的碰撞会导致它们黏附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碰撞会吸收新的物质,孕育小型星球,并不断发育。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并证明了一种新颖的“碰撞-逃逸-返回”场景。在该场景中,原行星在穿越太阳系内部的大部分旅程中都在相互撞击和反弹,并在一段时间后再次碰撞。在第一次碰撞时,其速度减慢了,这让它们在下一次碰撞时更有可能粘附。因此,Asphaug教授团队在《行星科学杂志》中发文称,巨大碰撞并非是有效合并事件。Asphaug教授说:“大多数的撞击,即便是相对‘慢’的撞击,都属于‘撞了就跑’的情况。这意味着,如果两颗行星要合并,首先必须在逃逸过程中减速。将巨大撞击,例如月球的形成,看作是一次单独事件很可能是错误的。月球更有可能是在连续两次碰撞事件后诞生的。”

论文作者Alexandre Emsenhuber指出,尽管金星和地球是太阳系内的近邻,但它们的成长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在太阳系形成期间,早期地球充当了金星的‘保镖’。”一般来说,天体距离太阳越近,太阳引力越强,也更有可能停留。因此,“当一颗闯入太阳系的行星撞击地球时,它不太可能粘附于地球,反而更有可能最终落在金星上,与之合并。地球就像金星的护盾,抵御了入侵行星的第一波冲击。”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地球没有护盾行星来减缓入侵天体的速度,传统理论才无法解释两颗尺寸相近行星之间的差异。Emsenhuber说:“传统观点认为,如果行星发生碰撞,但没有立即合并,这并不重要,因为它们会在未来再次相撞并合并。我们的新发现表明,入侵行星更多是成为了金星的一部分,而不是重返地球,因为它从地球到金星的旅程轻松得多。”

在追踪行星轨道、碰撞和最终合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引入了机器学习,从巨大碰撞的3D模拟中获取了预测模型。Asphaug说:“在新设想中,一颗火星大小的原行星撞击了地球。因为速度稍快,它会继续前进,并在大约100万年后返回,发生再次碰撞。两次碰撞比一次碰撞导致的物质混合情况要复杂得多,这就解释了地球和月球的同位素相似性。”

Asphaug等认为,本次研究为未来探索类地行星多样性指明了方向。例如,人类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磁场比金星磁场强得多,也不清楚为什么金星没有卫星。Asphaug说:“我们的研究证实,金星和地球在动力学和成分上存在系统性差异。你可能会认为地球是由更多的外太阳系物质构成的,因为它比金星更靠近外太阳系。然而,由于地球的保护作用,金星实际上更有可能吸积外太阳系物质。”


科界原创

编译:雷鑫宇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行星科学杂志》

期刊编号:2632-3338

原文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1-09-earth-venus-grew-rambunctious-planets.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行星 碰撞 地球 太阳系 金星 碰撞理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