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今日科技话题:恐龙软骨细胞、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星际最大类肽键分子、五重孪晶金纳米晶、光电流极性反转、阿尔茨海默病

今日科技话题:恐龙软骨细胞、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星际最大类肽键分子、五重孪晶金纳米晶、光电流极性反转、阿尔茨海默病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9-27

    1中国科研团队发现1.25亿年前恐龙软骨细胞 或存有机分子▲ 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尾羽龙复原图。

    郑秋旸 供图中国科学家团队在东北辽西朝阳地区一具1.25亿年前的尾羽龙恐龙骨骼化石中,最新研究发现一组特异埋藏保存完好的软骨细胞,包括一些健康状态下“化石化”的软骨细胞,以及一些快要凋亡的软骨细胞。

    尤为特别的是,本次研究还发现恐龙软骨细胞的细胞核中可能还保存了细丝状的染色质,从而揭示恐龙骨骼中的有机物质并没有像之前理解的那样完全“石化”,至少在软骨细胞中还存有恐龙本身的有机分子。

    ——中国新闻网2503微秒!

    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破世界纪录9月25日,在2021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海峰发布了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成功使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达到503微秒,打破了2020年3月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组保持的360微秒的世纪纪录,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在量子物理领域,保持好的量子相干性至关重要,它决定着量子门操控的保真度、量子电路的深度等一系列量子计算机核心性能问题。

    延长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一直是各国技术竞赛的焦点,在过去十几年内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增长了近5个数量级。

    ——《中国科学报》3科学家首次获得星际最大类肽键分子观测证据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李娟、王均智和沈志强等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目前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在人马座B2(Sgr B2)中首次探测到丙酰胺分子C2H5CONH2,这是目前在星际空间发现的最大的类肽键分子。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期刊》。

    蛋白质由一个又一个氨基酸(NH2CH(R)COOH, R=H, CH3等)连接而成,两个氨基酸之间的羧基和氨基发生脱水缩合,形成一个肽键结构-NHCO-。

    肽键是蛋白质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结构,也是蛋白质的特征结构,因此类肽键分子的观测对于星际蛋白质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此前在星际空间探测到的200多个分子中,只有4个类肽键分子,大大限制了相关前生命分子形成的研究。

    ——《中国科学报》4我国科学家制备出五重孪晶金纳米晶▲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图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固体所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部李越研究员课题组与济南大学李村成教授合作,基于多元醇还原体系发展了一种简单、高效的通用合成策略,实现了不同形貌的五重孪晶结构的高质量合成。

    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化学科学》上。

    晶体中的孪晶往往在晶粒界面处产生并沿着某个晶向生长。

    由于应力引起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多重孪晶结构纳米材料已经在晶体生长、生物诊疗、等离子体光学、催化等领域广泛应用。

    其中,五重孪晶具有五重对称性、精确定义的晶体结构以及可控的长径比,在可见到近红外光区有着非常有趣的光学多样性。

     为了充分利用它们与形貌、尺寸相关的光学性质,发展一种通用策略实现其高重复性制备,并研究其生长机制至关重要。

    ——《科技日报》5我国学者在半导体p-n异质结中实现光电流极性反转▲ 中国科大供图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微电子学院龙世兵教授、孙海定研究员团队在氮化镓(GaN)半导体p-n异质结中实现了独特的光电流极性反转,即双向光电流现象。

    相关成果9月23日发表在《自然·电子学》上。

    半导体p-n结是众多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构成单元,基于此所构建的传统固态光电探测器可将光信号捕获并转换为输出电信号,被广泛应用于成像、传感、探测等领域。

    然而,该类器件受限于传统p-n结的工作机理,大大限制了其在特殊应用场景,例如高分辨多色成像、生物光电检测、便携式小型光谱仪、多通道光通信和光逻辑运算等中的应用。

    ——《科技日报》6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可能来自大脑外部▲ 2015年9月2日, 在加拿大温哥华附近的新西敏市,患者在画廊中展示自己的画作。

    (新华社发)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有可能来自身体其他器官,并通过血液渗入大脑。

    这一发现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带来了新思路。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

    论文主要作者、澳大利亚柯廷大学副教授竹内龙介告诉记者,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异常积累并最终形成斑块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但这种“有毒蛋白”的来源及其在大脑中出现的原因尚不明确。

    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这种蛋白可能来自大脑外部,通过血液渗入大脑。

    ——新华网转载来源:今日科协



来源:gh_149f7579f7db 漯河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NzU1NzY4NQ==&mid=2247495349&idx=3&sn=ae1f3e160f68cbdc08c0a81058b17440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