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梁鹤年的思维(15)——典型“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9-28

    当前,全国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正在加紧编制中,迫切需要新时代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和域外经验的借鉴。

    梁鹤年教授曾任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其研究领域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与中西文化比较等,庄少勤副部长曾高度评价“梁先生不仅是位融汇东西的规划思想者,也是位知行合一的规划实践者”。

    按照部领导有关加强理论研究的要求,经学会领导研究,并通过与梁鹤年先生本人沟通,特在中国土地学会平台开设“梁鹤年的思维”专栏,陆续推出梁鹤年系列规划学术成果,以资借鉴,敬请关注。

    )人与居(15)典型“人”“人”是个“身份”的理念——通过聚居去追求空间接触者。

    他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体”(或“法人”,例如企业、社团、政府部门等)。

    如果是个人,他的基本属性是年龄(孩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性别(男、女、单身、同居、配偶)、生命阶段(成长、成家、生儿育女、空巢、独处等)等;他的偶然属性是他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

    如果是个体(例如企业),它的基本属性也是年龄(主要是规模大小)、性别(主要是业务类别)、生命阶段(主要是发展阶段);它的偶然属性是它的资本实力、行业地位等。

    “人”的基本属性决定他会有什么样的生产、生活、生态活动,和追求与这些活动相关的空间接触。

    “人”的偶然属性支配他追求的能力与方式。

    基本属性不可改变,也就是,特定的性别、年龄、生命阶段有特定的追求。

    例如,有小孩的家长一定会为孩子追求好的学校。

    他的收入多少、住在哪里都不会改变这个追求,这些只是追求的条件和约束,属于他的偶然属性,每个家长不同。

    每一个“人”都有多重身份。

    在学校选址时他是家长,在工厂选址时他是老板。

    而且这些身份是动态的,随着当事人的时、空改变而改变。

    每个“人”同时是空间接触的追求者和供给者。

    学生家长为孩子追求学位,同时为学校供给学生;学校追求学生,同时供给学位。

    工人追求职位,同时供给劳动力;工厂追求劳动力,同时供给职位。

    顾客追求商品,同时供给消费力;商场追求消费力,同时供给商品。

    每个人追求和供给的空间接触类别取决于他的基本属性。

     “人”是以“人、事、时、空”来定性的。

    “人”是空间接触追求(供给)者,以个人的年龄、性别、生命阶段,或法人的规模、类别、发展阶段来定性,例如家长一族、上班一族;“事”是指这个人追求(供给)的空间接触反映他的生产、生活、生态活动的需要,聚焦于接触的类别和素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例如家长一族关注孩子步行上学的安全和方便、上班一族关注上班通勤的方便和舒适;“时”是指事情所处的历史时刻,例如家长参与校区新校选址讨论的一刻、上班一族要作换房决定的一刻。

    “空”是指事情所在的空间环境,例如步行上学的安全和方便属小区环境、上班通勤的方便和舒适属市区环境。

    综合以上,与学校选址有关的“典型人”可以包括:(1)在小区内(空)学校选址时(时)希望孩子可以安全方便步行上学(事)的家长(人);(2)在小区内(空)学校选址时(时)希望覆盖最大生源(事)的校方(人)。

    与工厂选址有关的“典型人”可以包括:(1)在市区内(空)工厂选址时(时)希望最方便上班通勤(事)的工人(人);(2)在市区内(空)工厂选址时(时)希望覆盖最大工人来源(事)的厂方(人)。

    规划研究需要把焦点放在“人”。

    这是基础,也是开始。

    如果不认识“人”——以及他对空间接触类别和素质的需要和追求——我们无从入手去做“以人为本”的规划。

    要补充一句,我们聚焦于“典型”(大多数),但不能忽略“非典型”(少数,甚至极少数)。

    合情理和合逻辑的做法是“典型”的诉求得到最大优化,“非典型”的得到基本满足。

    要注意,这些“人”是公众参与的唯一“真正”合法参与者。

    他们最清楚自己的处境和利益,所以无需代言人(为民请命者),也不可以有代言人。

    他们的合法性来自他们独有的,以人、事、时、空定性的身份。

    往期推荐✦梁鹤年的思维(12)——共存是自存的最佳保证 自存是共存的最佳标准✦梁鹤年的思维(13)——自存与共存:效率与公平✦梁鹤年的思维(14)——人与居的匹配✦✦✦✦✦✦✦✦✦✦✦✦✦✦✦✦作者简介梁鹤年,(Hok-Lin Leung),加拿大籍华人。

    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2009年荣誉退休)。

    曾就读于香港大学(建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和英国雷丁大学(土地发展与管理)。

    研究范围包括土地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政策分析方法、西方文化基因。

    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在加拿大担任联邦财务部顾问,并创办“国家不动产高级官员论坛”、“企业地产高级研修班”,及亚太区驻加拿大大使的“大使论坛”。

    2003年入选《加拿大名人录》。

    1986年开始回国讲学,并任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住建部、自然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

    除城市规划外,在科技、经济、金融、贸易、文化等方面出版了大量的专著与论文。

    2002年由中国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国家友谊奖”。

    扫码关注我们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本文编辑:曾 爽)



来源:gh_c372e50c8789 中国土地科学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NTM4MzMzOA==&mid=2247489245&idx=1&sn=e6111e5182f4ff47d5c6a0cf5c39d2a6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