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稳居榜首!全球排名前五科研城市出炉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9-28

    在9月25日上午举办的2021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现场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1。

    测算2020年自然指数的所有科研产出结果显示,全球排名前五的科研城市依次是北京、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旧金山湾区、上海。

    纵观自然指数中各城市的整体表现,北京自2016年以来一直稳居榜首。

    2015年至2020年,上海从第8位上升至第5位,南京从第19位跃升至第8位,而纽约都市圈、巴尔的摩-华盛顿、东京、巴黎、洛杉矶都市圈的排名都下降了一位。

    中国城市在物理科学和化学领域的表现突出,美国城市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明显,不过许多中国城市正在生命科学领域奋起直追。

    自然指数追踪了各城市关于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相关研究情况,并使用2015年至2020年科研产出总量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排名,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旧金山湾区、纽约都市圈、巴尔的摩-华盛顿、波士顿都市圈。

    北京同样位居全球之首,特别是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7)的份额高达1241.53。

    SDG7是上海的最强项,份额为473.35,位列世界第二。

    纽约表现最出色的目标是气候行动(SDG13),份额为325.00,而北京(339.93)在这个目标上的表现也很强。

    巴尔的摩-华盛顿在良好健康与福祉(SDG3)上的表现全球第一(264.45),波士顿紧随其后(228.04)。

    在水下生物(SDG14)方面,澳大利亚汤斯维尔排名全球第二(15.59),仅次于北京(17.88)。

    自然指数期刊发表的成果与三个SDG的相关度最高:SDG3(良好健康与福祉)、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13(气候行动)。

     在SDG相关研究产出份额增加最快的前五名城市中,中国城市占据了前四席,分别是北京、南京、上海和广州,纽约都市圈(第5位)和波士顿都市圈(第20位)两个美国城市跻身前20名。

    据了解,自然指数经过长期发展完善已形成自己独有的、成熟的指数评估体系,成为国际公认的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

    今年报告同样利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数据,以各城市的科研人员在被纳入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的82种高质量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为主要衡量标准来评价城市的科研能力;同时,还增加了对全球主要科研城市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发布北京位居全球第四名2021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现场发布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GIHI2021)。

    GIHI2021从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三个维度来综合评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GIHI2021综合排名前20的城市(都市圈)依次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伦敦、北京、波士顿、东京、粤港澳大湾区、巴黎、西雅图-塔科马–贝尔维尤、 巴尔的摩-华盛顿、慕尼黑、洛杉矶-长滩–阿纳海姆、新加坡、上海、圣地亚哥、 阿姆斯特丹、芝加哥-内珀维尔–埃尔金、教堂山-达勒姆-洛丽、达拉斯-沃斯堡、 哥本哈根。

     GIHI2021科学中心单项排名前20的城市(都市圈)依次为:纽约、波士顿、 旧金山-圣何塞、巴尔的摩-华盛顿、伦敦、北京、教堂山-达勒姆-洛丽、哥本哈根、洛杉矶-长滩–阿纳海姆、粤港澳大湾区、巴黎、芝加哥-内珀维尔–埃尔金、 圣地亚哥、西雅图-塔科马–贝尔维尤、斯德哥尔摩、阿姆斯特丹、慕尼黑、亚特兰大、匹兹堡、休斯顿。

     GIHI2021创新高地单项排名前 20 的城市(都市圈)依次是:旧金山-圣何塞、东京、北京、粤港澳大湾区、纽约、首尔、京都-大阪-神户、波士顿、西雅图-塔科马–贝尔维尤、奥斯汀、都柏林、达拉斯-沃斯堡、上海、圣地亚哥、巴黎、新加坡、伦敦、班加罗尔、洛杉矶-长滩–阿纳海姆、慕尼黑。

     GIHI2021 创新生态单项排名前 20 的城市(都市圈)依次是:伦敦、旧金山-圣何塞、纽约、北京、巴黎、慕尼黑、粤港澳大湾区、波士顿、新加坡、上海、东京、阿姆斯特丹、洛杉矶-长滩–阿纳海姆、巴尔的摩-华盛顿、马德里、多伦多、西雅图-塔科马-贝尔维尤、芝加哥-内珀维尔–埃尔金、达拉斯-沃斯堡、菲尼克斯。

     GIHI2021评估报告称,中国城市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兴力量正在崛起。

    全球新冠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涌现一大批优秀创新企业,创新潜能不断释放。

    北京创新高地的优势依旧突出,且在科学中心和创新生态方面进步显著;粤港澳大湾区首秀惊艳,尤其在创新生态和创新高地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中国其他城市如南京、杭州、武汉、合肥、成都,创新经济表现活跃,开始进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视野。

     报告称,中国城市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创新创业活跃。

    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均进入创新企业前十强,杭州上榜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了东京、巴黎、慕尼黑等城市(都市圈)独角兽企业数量的总和。

    这表明中国城市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借助新经济的发展势头快速崛起。

    14位科学家获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9月25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在2021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揭晓,14位科学家、150项成果获奖。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的最高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14位科学家所获奖项分别是:邵峰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翟荟、赵永生、刘光慧、彭同华、潘湘斌、杨洋、印奇7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安德里亚·卡罗·费拉里、杰·姆·德·柯艾、马修·艾利克斯、罗伯特·维默尔—施魏因格鲁伯、安东尼、埃尔纳加·穆罕默德·海瑟姆6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获奖者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的最高奖。

    获奖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机制、抗菌天然免疫、细胞焦亡以及肿瘤免疫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开辟了炎症性细胞坏死研究的新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具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巨大潜力的青年科学家。

    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揭示了衰老的新机制及调控靶标,开发了干预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原创核心技术。

    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永生,引领了有机纳米光子学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推动了有机激光材料在人造皮肤与下一代显示技术中的应用,发展了纳米光子学表征新技术并完成技术转化。

    获奖者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印奇,打造了以原创AI深度学习框架、一体化AI生产力平台为核心的AI技术体系,其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智能设备、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领域。

    获奖者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彭同华,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究,带领团队建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化硅衬底生产线。

    150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150项成果中,基础研究类数量占比达23.3%,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150项获奖成果中,35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8项,二等奖27项;11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104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35项,二等奖69项。

    相较于往年,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数量大幅增加,数量占比提升至23.3%,在脑科学、单细胞组学、病毒学、云边协同、硅基光电子、低维材料等前沿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以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脑网络组图谱绘制和验证及其应用研究”项目为例。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等人突破传统脑图谱绘制的瓶颈,提出了“利用脑连接信息绘制脑图谱”的新思想,成功绘制出既具有更精细的脑区划分、又具有亚区解剖与功能连接模式的全新脑网络组图谱,比现有脑图谱精细4到5倍,为脑认知、脑疾病和类脑智能的研究提供新范式,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引用,被评价为“脑图谱绘制的新篇章”。

    获奖成果在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率先实践,以自主创新实现关键领域战略性突破,例如,“高电压、高安全锂二次电池先进功能材料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电池性能的巨大需求,北京理工大学陈人杰等人实现了锂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的创新突破,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自主可控锂电池产业链,在智能手机、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科技产品中成功应用,提升了我国电池关键材料的核心竞争力,支撑了5G通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

    以高精尖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令北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此次获奖成果中,高精尖产业相关获奖成果有132项,占比88%。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王海峰等人突破了产业化翻译、多语言翻译和机器同声传译等瓶颈,研发了高质量、低时延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在系列翻译产品中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果服务40多万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每日全球翻译量超千亿字符,提升了我国机器翻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大战大考中发挥重要作用。

    获奖成果涉及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北京健康宝”、AI辅助医学影像诊断、AI红外测温、AI识谣、新冠筛查系统等,在疫情防控各类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获奖成果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有49人,占比32.7%,“80后”女性科技工作者曹娟、首位“90后”第一完成人张道宁等各类创新人才的涌现,彰显了创新力量的蓬勃朝气。

    转载自:机械工程学报↓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更多内容


来源:mkc_ckcest 制造业知识服务中心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jE5NTEwMw==&mid=2247508320&idx=1&sn=c53bca453cb98cf24957035d1ef823f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