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武汉高质量发展 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武汉科学家2019唱响时代旋律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1-19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湖北骄傲。湖北省共有28项成果(通用项目)在会上获奖,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2019年,武汉市科协搭建高端平台,充分发挥院士及其科研团队对我市自主创新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促进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并组织企业创新人才培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武汉市科协的引领下,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唱响“礼赞奋斗者、追梦新时代”的昂扬旋律,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而汇聚坚强和持久的强大力量。李菊芬、徐世球、纪光伟3名科技工作者当选全国最美基层科普带头人。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把一生献给科研 没有一天曾离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所名誉所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我国新一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未来核潜艇的探索赶超奉献了毕生精力。

    隐姓埋名30年,黄旭华的一生也如“核潜艇”一般,默默地“潜伏”着。直到近几年,黄旭华的名字才为外界熟知。

    “我们的核潜艇研制始自1958年,一直到2018年我退休了,我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核潜艇这个项目。”谈起与核潜艇一生的缘分,黄旭华饱含深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真正成为了黄旭华一生的写照。

    有人问他在核潜艇研究上工作那么多年,为什么一心一意没有改变过,他的回答是:“我们搞科研的,如果你不把心装到里面去,你很难出成果的。要把自己的一生放到科研工作当中去。”


60年的坚守 铸造大国重器


    “核潜艇它是反应堆、导弹、潜艇三套马车共同拉动的,技术牵涉面很广,要求很高。”黄旭华回忆,自己刚开始工作时,我国的工业技术以及生产能力,严格来说是不具备研制核潜艇基本条件的。

    然而更大的困难是,在这个领域,我国没有一个从国外回来的人才,在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之下,研制人员手上没有任何有关核潜艇的技术参考资料,更没有外国专家可以指点迷津。

    研制人员当时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发动相关人员从报章杂志里找资料,再经过研究、整合,形成一个大概印象。正好有两个人分别从美国和中国香港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我们高兴极了,把它们装了拆拆了装,发现这两个模型的具体情况跟我们收集来的资料汇成的美国核潜艇总体一样,我们就有信心了。”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性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系列。


武汉三名科技工作者

当选“全国最美基层科普带头人”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全面展示我国基层科普工作者的时代风采,70位科技工作者当选全国最美基层科普带头人,武汉有3名科技工作者入选。他们分别是武汉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菊芬,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武汉市科学家科普团资深讲师徐世球,武钢二医院资深外科主任医师纪光伟

    武汉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菊芬认为,做健康科学普及,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是医务工作者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武汉市科协的领导下,医学会人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以“红色引领学会党员志愿者在行动”党建品牌为抓手,定期组织专家到基层义诊、科技能力培训等活动,助力分级诊疗,推动健康帮扶常态化,组织专家会员成立党员志愿队,进贫困边远地区、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义诊送药,开展健康科普,精准扶贫,让基层人民群众和贫困家庭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高水准的医疗技术服务。

    武汉市科协开展“百万市民学科学——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组织武汉市科学家科普团的专家们走进武汉市百余所中小学,为广大师生奉上主题丰富的科普大餐,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武汉市科学家科普团资深讲师徐世球就是科普传播者中的一位。他认为科学可以“好用”“好看”“好听”,极具个人特色的科普讲座收获了老少粉丝无数。20余年来完成讲座达1000余场次,发表了数十篇高水平的科普论文,出版了7部科普专著,其中2012年出版的《科学解读世界末日》、2019年出版的《地球趣话》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

    纪光伟是武钢二医院资深外科主任医师,长期奋战在临床第一线,为病人解除痛苦,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在临床工作中,纪光伟遇到许多病例,逐渐意识到做科普宣传的重要性,从此走上科普创作之路,35年共发表科普作品4000多篇,成为全国知名的科普达人。他主编的《患者咨询常见问题与解答丛书——消化科》一书被列为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科普项目,成为2017年度武汉市科协“百万市民学科学——江城科普读库”的科普图书。


市科协引领科技工作者谱写新篇章

科技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中铁大桥院副总工程师徐恭义当选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推动院士高端智力资源服务武汉创新发展,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及产学研项目合作;武汉科技馆新馆接待观众人次突破600万;江城科普快车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武汉医学会“学会党建和改革创新”案例在全国研讨会上作交流……武汉市科协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带领全市科技工作者奋进新时代,谱写了科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最美科技工作者”走向全国


陈孝平、徐恭义当选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市科协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推选工作,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中铁大桥院副总工程师徐恭义在全国1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占据两席。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编撰院士口述史,大力宣传科技行业、科协领域和科技工作者,在“学习强国”平台登载13篇次,今日头条宣传48篇次,各大主流媒体报道近300篇,新闻作品获全国科技行业新闻一等奖,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

    按照“四服务”职责定位,开展了“聚心聚星”科技领航行动党建品牌创建,被评为2019年市直机关党建品牌。

    吸纳基层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进入科协队伍,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3+1”试点工作,推动新成立街道科协组织6家,实现全市行政区街道(乡镇)科协组织全覆盖,市科协试点工作经验入选中国科协“3+1”试点工作案例汇编。

    强化“红色引领”,面向科技工作者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重点打造学会党建品牌,武汉医学会“学会党建和改革创新”案例在中国科协第二届科技社团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协助新洲区潘塘街管寨村发展扶贫产业,2019年管寨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20万元,市科协脱贫攻坚成效被中国青年网专题报道。

    联合市直机关工委举办“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等系列主题展览,吸引150余家市直单位到武汉科技馆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

科技助力高质量发展


    围绕武汉发展大局,建设高端科技智库,广泛凝聚院士专家智慧,服务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全年编印报送《院士智库》《院士专家建议》《科技工作者建议》等20期,高水平建议获省市领导批示14批次,其中7篇已责成有关部门研究落实。

    加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武汉分院建设,促进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转化,深入推进李德仁等64位院士领衔或参与的25个咨询研究项目,形成8项咨询研究成果和10余篇院士建议,推动高端智力资源服务武汉创新发展。

    走访慰问京汉两地院士87人次,接待院士专家来汉考察调研,组织近30场次院士联系服务活动,进一步密切了与院士的联系。

    促进高层次产学研合作,新成立企事业科协28家,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8场,推动23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24位,帮助企业破解核心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参加中国创新方法大赛,获得二等奖1个。

    组织实施青年科技“朝阳计划”,全年资助22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出国开展科技交流,助力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和实用型技术人才成长。新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人才离岸工作联络站,举办国内外引智活动5场次,签署合作协议9项,项目落地2个,引进团队1个、人才3人。重点支持学术交流活动45项,开展高端国际学术会议8场,提升了武汉的国际影响力。


着力培育打造科普示范体系

促进武汉市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


    坚持“百万市民学科学”品牌,积极培育打造科普服务精品,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武汉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打造科普示范体系。健全完善科普助推平台,全面推进社区、乡村、学校科普工作,以“星级科普社区”为试点,探索科普星级单位评估办法,形成项目培育阶梯发展、示范效应逐级带动的格局。


江城科普快车年惠及公众2000万人次



    打造特色科普品牌体系。持续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十余年来举办活动3000场次,惠及中小学生近百万人次;开通“江城科普快车”,年惠及公众200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建设“江城科普读库”,择优支持出版科普读物42种,其中2本入选教育部“2019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创立“江城科学讲堂”栏目,推出140余期精品节目,多次斩获中国教育电视节目奖、湖北新闻奖等业内大奖;开展“江城科普智慧游”,开发手机“江城科普一张图”小程序,带领学生、市民体验市级科普教育基地。

    打造现代科普展教体系。推动建成市、区科技馆5个,社区科技馆约80个,包括市直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普场馆在内的科普教育基地近百个,基本形成了一个立体、多元的现代科普展教体系,发挥了科普主阵地作用。

    打造科普理论研究体系。积极开展科普理论研究“小”课题,对科普工作的品牌化建设、科普创新实践、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等进行课题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科普实践。


武汉科技馆参观人数突破600万

助推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19年12月28日,武汉科技馆新馆开馆四周年,迎来第600万名观众,年均接待量150万人次,单位面积接待量在全国科技馆里名列前茅。


武汉科技馆参观人数突破600万


    发挥武汉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举办了全省首个5G信息通信展“5G改变社会”、“光辉典范 永耀苍穹——朱光亚生平事迹展”全国首站巡展、“时代号角——向世界科技强国前进”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发展历程大型图片展等高质量专题展览,朱光亚生平事迹展入选中国科技馆年度“十大新闻奖”。新馆首批启动夜间开放试运行,开放26场次,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举办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武汉市选拔赛),开展科普实验、科普表演和赛因斯青少年科普探究270余场,举办科普报告会17场,组织科普大篷车巡展52次、青少年夏(冬)令营9期共18个班,被评为“2019年度湖北省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单位”“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

    同时,武汉科技馆启动老馆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推进“武汉市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心”建设,目前已完成立项,并开展内容建设工作。

来源: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whkx.org.cn/news_show.aspx?id=4523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技 核潜艇 工作者 全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