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社交平台上的小号,也逃不过背调公司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10-09

    应届生在求职时,很难拒绝对方公司使用个人信息的要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液态青年(ID:liquidyouth),作者:蕴酱子,原文标题:《求职者匿名社交小号成“背调工具”,这是合法调查还是侵犯隐私?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在日本东京饭田桥的拥挤写字楼的房间里,“企业调查中心”公司的三名调查员手里都拿着同一个人的应聘申请表,端坐在电脑前进行“侦查”。

    这张表是一名20多岁的女性提交给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的,根据申请表信息,调查员们顺利找到了她的匿名社交小号,开始仔细检查账号上的每一个细节。

    很快,调查员发现她正从事兼职,而这对于她的现职而言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确认完其他信息后,三人编写了一份名为“有点问题”的报告书,提交给了这家金融服务公司。

    同时被调查的还有另一名应聘该公司的20多岁男性,同样是在他的匿名小号上,调查员发现他曾转发过宣传对新冠疫情有疗效的保健品广告,而这一产品早已被日本消费者厅以“宣传内容可能毫无根据”为由多次发布过警告。

    在日本,委托独立的调查公司来寻找、调查求职者的社交小号的事例已经越来越多:受这一年多来的疫情影响,许多公司的招聘流程都变成了线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应聘者,公司将目标放在了社交小号上。

    “在网上,你能看到一幅在严肃的简历上完全看不到的面孔。

    ”“企业调查中心”的一名调查员感叹到。

    “企业调查中心”的三名工作人员在办公室进行小号调查 图片:《朝日新闻》寻找小号:88%的准确率作为调查公司,“企业调查中心”最早只是一家普通的侦探机构,主要负责调查婚姻、感情问题。

    2020年9月,随着在线求职成为常态,它才正式推出了调查求职者社交小号的服务“S-Toku”,帮助雇主了解求职者的个性和互联网形象。

    一年多来,它已收到超过100多家公司的委托,调查更是超过1000次。

    “S-Toku”项目的负责人、事业部长角田博告诉日本《朝日新闻》,之所以展开这个业务,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HR认为,仅有线上面试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信息你只能从面对面的面试中得到,例如手势、面部表情和轻微的动作,所以从线上获取正确的印象很困难。

    ”与“企业调查中心”签约的一家公司也向《朝日新闻》透露了他们选择小号调查的理由:在为已发offer的学生举行的庆祝会上,公司向大家宣布了一项尚未公开的新项目,随后,一名参与者将聚会内容发到了推特上,导致新项目的未注册商标和内容都被竞争对手轻易得知,从而造成了巨大损失。

    “公司对互联网造成问题和传播信息的力量感到害怕。

    如果一个员工发布一些奇怪的东西,可能会影响到企业。

    公司必须进行调查。

    ”角田博说。

    “S-Toku”的价格是每人单次8000日元(带风险评估则为15000日元),且只在调查成功后收费;如果没能找到确切的小号,则不收取任何费用,所以绝大多数公司只会在最后一轮面试后进行调查。

    不过角田博表示,他们能识别小号的准确率高达88%。

    另一家调查公司Solna做着同样的业务,去年一年,他们收到的订单量暴涨了2.5倍。

    2018年前,Solna的主要业务是帮助企业预防互联网差评问题。

    2018年1月,Solna收到了一家课外补习班的委托,要求对其任课教师进行调查,最后,调查人员发现100名男教师中,有8人曾因猥亵被逮捕。

    “如果你关注互联网,就能发现申请者真实的样子。

    ”Solna公司总裁三泽和则说,“所以我们在2018年推出了‘网络简历’服务,我们称其为‘人物健全度调查'。

    ”三泽表示,在迄今为止接受调查的近3万人中,只有不到30%的人被发现在互联网上有问题,如曾诽谤他人或传谣。

    Solna公司推出的这一调查服务具体操作主要由系统完成,据三泽介绍,技术会先让AI学习推测模式,再根据被调查者提供的多个公开账号进行数个关键词联想,从而进一步检索小号。

    如果搜索到的小号是匿名的,那么工作人员会根据被调查者的照片和其他信息进行排查。

    而“企业调查中心”的“S-Toku”则更多选择动用人工的力量,一般会从各类实名制的社交媒体,如脸书出发,从发帖内容、用户昵称和好友等关联信息,来追踪小号。

    一旦确认了小号,“S-Toku”可以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查看“人脉”、“交友关系”、“过去活动”等板块,将所有账号会被分A到D级。

    如果出现诽谤他人、恶作剧、财务问题等情况则会被划为B\C级,D级属于有犯罪记录。

    “S-Toku”称,推特是最常见的风险帖子来源,其次是Instagram,而脸书的影响率相对较低,因为年轻一代往往没有账户,也较少发帖。

    “在推特上建一个小号很简单,所以会很容易展现出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人性。

    我们调查时发现,有些帖子与简历上的印象相去甚远,两者之间有差距是很常见的,不过对于雇主来说,能够找到人们的小号肯定比不知道要好。

    ”角田博表示。

    此外,“S-Toku”还接受过实地调查。

    调查员曾去往一名男性被调查者的位于东京的老式公寓暗访,与他的邻居和房屋管理公司谈过后,他们发现该男性曾多次向好几家公司借钱,因此在上报资料中写上了“存在财务问题”。

    “同意”之下的合法调查通常情况下,“S-Toku”的工作人员只需花一到两小时便可找到小号,并撰写出“像成绩单一样的风险评估报告”。

    然而,这种极高效率的“侦查”很快引起了人们对侵犯个人隐私的担忧。

    面对种种质疑,角田博多次向《朝日新闻》表示,他们的行为并不违反日本的《个人情报保护法》,因为他们所调查的“就是用户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的内容”,且应聘者在求职前都已经同意了招聘公司对其进行个人信息进行调查。

    “这不是一个探寻你来自哪里或是家庭资产状况的背景调查,也不会助长求职歧视。

    如果人们不想被发现小号,那他们可以设置成私密账号。

    ”角田表示。

    小号调查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出现错误匹配,因为绝大多数小号都是匿名的。

    对此,Solna公司总裁三泽表示,如果调查员无法完全确认调查对象和社交账号匹配度,他们就不会主动上报,如果对方公司强烈要求得出结果,他们会在报告书里加上“小号信息不准确”等消息,将决定权交由雇主。

    “我们一直在努力确保这些行为不会违反任何法律法规,因为我们是通过合法手段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我们也不会提供任何导致就业歧视的信息。

    ”三泽再三保证。

    Solna公司总裁三泽和则在介绍公司的“网络履历书”项目 图片:《朝日新闻》在极其看重个人隐私的日本,《就业保障法》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在招聘时收集有关种族、民族、出生地、经济状况的信息,更不允许收集有关信仰、参与社会运动的情况。

    而收集个人喜好类等内容,必须先征求个人同意。

    然而对求职者而言,这种个人同意往往是迫不得已。

    精通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大阪律师协会律师加纳雄二曾表示,如果雇佣公司和委托调查公司提前告知应聘者他们将使用个人信息,的确不违反《个人情报保护法》。

    但应届生在求职时,很难拒绝对方公司使用个人信息的要求。

    删帖、锁号、暂别社交媒体2019年,日本一家智能手机信息网站的统计显示,有70%的10多岁青少年和60%的20多岁的年轻人拥有一个以上的推特账号。

    这些年小号调查的流行,让不少求职者感到不适。

    关西地区一所私立大学的22岁大学生佐藤洋子最近正在找工作,她已经向娱乐、教育、酒店、保险和食品行业约30家公司提交了申请,对小号调查也有些担心。

    佐藤拥有七种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账户,既有拥有1000多名粉丝的普通账户,也有只有亲密朋友互关的小号,更有只用来追星的账户。

    这些账号不少都是匿名,且没有设置成私密用户。

    “我以为这只是个城市传说,但很可能这一切已经发生在我身上了。

    ”佐藤对这种做法既惊讶又不满,“我之所以创建各种账号,就是为了划分那些我愿意展示和不愿意展示的内容,我不允许人们未经许可就偷偷调查。

    ”为了避免学生在社交小号问题上吃亏,不少学校开始提供社交网络使用指南,进行定期培训,督促学生不要发布基于种族、宗教、性别或意识形态的歧视性言论,更要避免诽谤性、侵犯隐私或泄露研究秘密的内容,并尊重人权和法律。

    然而,这依旧无法改善学生们对于绑定社交网络和求职的反感。

    日本大型求职招聘网站“Mynavi”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2022年的应届毕业生平均会使用3.7种社交媒体,其中,35%的学生表示“不想用社交媒体求职”,常见理由分别为“不希望我的私人生活被看到”(74.6%);“对企业的个人信息管理感到不安”(53.7%);“不希望被HR调查”(占40.7%)。

    “Mynavi”调查员指出,这一代人被称为“SNS原住民”,因为他们每天都在用社交媒体:“虽然一些人会用社交网络来收集、交换求职信息,提升自我吸引力,但厌恶求职企业擅自调查社交账号的人也绝不在少数。

    ”在“企业调查中心”、Solna等公司的调查精准度达到88%的消息在网上大规模传播时,年轻人们的嘲讽也随之而来:“不是100%,就是说会有冤假案件发生是吧”、“我有至少8个账户,你能全部找到吗?

    ” “没关系我只有小号,没有大号。

    ”不过对于开始求职的应届生而言,他们最好的选择可能是暂时“告别SNS”。

    一名在福冈某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的香川叶告诉液态青年,她对小号调查并不陌生,她的朋友在求职的时候,往往都会删除推特和Instagram上的帖子,再把账号锁起来或者建一个全新的账号以应对调查。

    “对于绝大多数遵纪守法的人而言,工作和隐私应该被分开。

    公司应该看到的是应聘者现在的表现,而没必要去过度挖掘过去的事情,比如以前做过的恶作剧、恋爱经验什么的。

    ”为了明年求职顺利,拥有两个Instagram账号的香川已经清空了其中一个,并将另一个改为私密账户。

    (佐藤洋子、香川叶为化名)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液态青年(ID:liquidyouth),作者:蕴酱子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End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来源:huxiu_com 虎嗅APP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TQzMjE1NjQwMQ==&mid=2655721762&idx=4&sn=c911e158e2b041f436986ebd966d811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