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院士——探量子世界 攀科学高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10-10

    我叫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我从事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研究、教学和科研工作有40多年了。

    为了我们国家国防的强、经济的发展,科学家必须责无旁贷作出贡献。

    要尽可能在国家的建设中、在民族复兴当中发挥技术的作用。

    近日,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推出郭光灿院士:《探量子世界,攀科学高峰》,诠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团结协作”的科学家精神。

    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学家郭光灿所带领的团队在光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将相干光的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大幅度刷新了德国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传锋介绍:“为了把光存起来,我们找到了一种很特殊的晶体,就是把光的信息存在晶体中。

    这个成果的意义就是我们将来可以把它做成U盘,理论上、物理上它是绝对安全的。

    ”如今,量子科技已经成为世界争先研发的热点。

    借助量子科技,我们将有可能研发比现在快上万倍甚至更多的量子计算机,可以实现绝对安全的量子保密通信,可以说谁掌握了量子科技,谁就掌握了未来。

    而我国最早开展量子信息研究的先行者正是郭光灿院士。

    走进郭光灿位于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办公室。

    记者看到,在他的办公桌上有两张泛黄的信纸,这是1998年钱学森寄给他的回信。

    郭光灿回忆说,当时自己一心想将量子信息研究在国内发扬光大,所以给钱学森寄去了信件。

    郭光灿说:“当时我就提出要搞量子计算机,非常重要,应该按当时搞‘两弹一星’的精神和做法来搞,才能跟国外竞争。

    ”纸短情长。

    短短几百字,两代科学家对“科教报国”的深情跃然纸上。

    在上个世纪,量子世界的大门尚未完全打开。

    郭光灿敏锐地捕捉到,量子科学这个新兴的学科,一定会成为未来世界激烈竞争的领域,也将是中国在国际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的大好机遇。

    郭光灿说:“什么是量子,这是大家首先要搞清楚的。

    量子是一个总称,光子、原子、夸克等,所有这些需要量子力学描述的,我们统统把它叫成量子。

    我1983年回来,1984年就召开第一届量子光学会议,从那以后点燃了量子光学的火焰。

    ”然而,开展量子信息研究谈何容易。

    国家“八五”计划期间,郭光灿向中科院基础局建议开展“量子密码”研究,未被采纳;1998年国家实施“973”计划,支持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郭光灿再次提交项目申请报告。

    但没有料到,他的申请根本没有被讨论,部分专家认为,传统的经典信息尚未研究清楚,还搞什么量子信息?

    更有一些老教授联名写信,指称他的研究是伪科学。

    郭光灿说:“谁都不理我,我到哪儿去答辩专家也不理,都是搞经典的,不搞量子。

    他不懂你这个东西,同行都反对,说这个没什么前途,大家都不知道新的领域有什么用处,但我相信很有用。

    ”面对种种误解和挫折,郭光灿并不气馁,反而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他意识到,要改变这个局面,必须从科普入手。

    郭光灿介绍:“我就先在《物理》杂志上发表连续的科普文章,告诉(大家)怎么重要,在各种报告会上作报告。

    ”为了唤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郭光灿决定把量子信息的研究推荐到1998年香山科学会议上。

    于是便有了23年前他与钱学森书信往来的往事。

    郭光灿回忆说:“他当时很赞同,但他已经坐在轮椅上出不来,所以没法开那个会了。

    后来我们光学界的泰斗——王大珩,他跟我讲了一句话,说在这个新兴的领域里必须有我们中国人的声音。

    这句话给我鼓励很大。

    ”那一年,恰逢香山会议5周年,郭光灿的报告排在最后。

    但通过这次会议,国内学术界的专家和领导对量子信息有了认识。

    2001年,郭光灿在第四次申请之后,终于拿到了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

    他把国内“想要做的、有可能做的”队伍都聚在一起。

    5年后项目结题时,不仅取得一批杰出的研究成果,还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郭光灿介绍:“我那个队伍里,就这些课题组长,到现在已经诞生了5位院士。

    我讲一个例子,比如潘建伟,我到奥地利访问的时候就动员他回来,就安排他做课题组长。

    ”2016年8月,潘建伟团队设计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

    国内外媒体纷纷以中国的最新跃进来形容这一重大科技突破。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

    虽然在全球量子通信竞赛中,中国起步并非最早,但在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目前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

    从建立中国首个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播撒下第一粒中国量子信息研究的种子,郭光灿见证着中国量子科技的发展进程。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孙方稳说:“他带动了大家一起做量子信息,把量子信息这粒种子在中国埋下来了,然后越做越好。

    ”信息来源:央广网、科学网往期精彩推荐●习近平委托教育部同志看望杨振宁 | 杨振宁百岁生日演讲●袁亮参加全国人大重点建议专题调研活动●重磅!

    27名院士被聘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顾问请点一点赞和在看!

    ↓↓↓

来源:ahsyszjlyh 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I1NDczMw==&mid=2247503450&idx=3&sn=9f227cf9e91618048814b0f26a7cd043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