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梁鹤年的思维(16)——典型“居”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10-12

    当前,全国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正在加紧编制中,迫切需要新时代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和域外经验的借鉴。

    梁鹤年教授曾任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其研究领域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与中西文化比较等,庄少勤副部长曾高度评价“梁先生不仅是位融汇东西的规划思想者,也是位知行合一的规划实践者”。

    按照部领导有关加强理论研究的要求,经学会领导研究,并通过与梁鹤年先生本人沟通,特在中国土地学会平台开设“梁鹤年的思维”专栏,陆续推出梁鹤年系列规划学术成果,以资借鉴,敬请关注。

    )人与居(16)典型“居”“居”是空间接触的载体,是不同的“人”在追求和供给空间接触机会上的“交易之所”。

    人聚居是为要增加空间上的接触机会:聚得越多、越密,接触机会越大;但同时,生活空间会越紧张,环境素质越差。

    不同的人会追求不同的空间接触,避开不需要的空间接触。

    “居”是以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密度来定性的。

    (1)人口规模支配空间接触的“数量”,无可争议。

    (2)人口结构支配空间接触的“类别”。

    人以最省力的手段去追求最多和最优质的空间接触。

    他主观(个人年龄,性别,生命阶段,或企业规模、类型、发展阶段等)判断什么是他要追求(正面)和避开(负面)的空间接触,并且按这些判断去选择最能满足他需求的“居”。

    他的经验和想象力会引领他倾向某类型的“居”,并设想此类型的“居”会满足他的需求,不然他就会失望和抱怨。

    但是,他的年龄、生命阶段也在不停改变,影响他的需求。

    所以,在一定的时、空里,一定的人口规模下,不同的人口结构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居”。

    通过观察和比较人口规模相近的“居”中的居民对空间接触的满意度,可以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居”吸引相应类别的“人”。

    (3)人口密度支配空间接触的“强度”:密度越高,空间接触(正与负)越多、越紧、越频。

    空间接触的强度是“双刃剑”,因为它会同时增加正面和负面的接触。

    不同的人会做不同的取舍。

    有些人注重追求正面的接触,为此,会愿意承受多一点负面的接触;有些人注重避免负面的接触,为此,会愿意放弃一些正面的接触。

    但这些取舍的关键点在于空间接触的“素质”。

    空间接触的多、紧、频只是空间接触素质(好与劣)的必需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当然,空间接触只是人类生产、生活、生态活动的空间现象,而生产、生活、生态活动受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所支配。

    这是规划者改变不了的(起码不能直接改变,但当然会有间接影响),是规划的“天时”。

    但是在同样的天时下,以及同类型的“居”里,规划仍可以给人不同的空间接触满意度(安全、方便、舒适、美观),反映在“居”内的土地部署、道路系统、功能等级、园林格局、楼层分布、城市肌理等之上,亦即是“居”的“素质”。

    这就是规划工作的焦点——“人”与“居”的匹配。

    往期推荐✦梁鹤年的思维(15)——典型“人”✦梁鹤年的思维(14)——人与居的匹配✦梁鹤年的思维(13)——自存与共存:效率与公平✦✦✦✦✦✦✦✦✦✦✦✦✦✦✦✦作者简介梁鹤年,(Hok-Lin Leung),加拿大籍华人。

    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2009年荣誉退休)。

    曾就读于香港大学(建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和英国雷丁大学(土地发展与管理)。

    研究范围包括土地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政策分析方法、西方文化基因。

    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在加拿大担任联邦财务部顾问,并创办“国家不动产高级官员论坛”、“企业地产高级研修班”,及亚太区驻加拿大大使的“大使论坛”。

    2003年入选《加拿大名人录》。

    1986年开始回国讲学,并任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住建部、自然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

    除城市规划外,在科技、经济、金融、贸易、文化等方面出版了大量的专著与论文。

    2002年由中国国务院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国家友谊奖”。

    扫码关注我们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本文编辑:曾 爽)



来源:gh_c372e50c8789 中国土地科学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NTM4MzMzOA==&mid=2247489314&idx=2&sn=6160ae9de44369c8c876b3697414cf86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