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张勇伟:脚踏实地搞研发 自主创新争一流

湖南省湘潭市科协 2021-11-03

脚踏实地搞研发 自主创新争一流——对话湖南省企业创新达人张勇伟

人物介绍

张勇伟,男,1982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现任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板材品种研发室综合主管,先后主持参与产品技术及公关项目30余项,拥有10项发明专利,获国家冶金科学技术奖、省市科技进步奖、湘钢科技创新成果奖、湘钢管理创新成果奖等。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您立志做一名科技工作者?

张勇伟:选择科研作为职业生涯,我认为是家庭和湘钢良好的学习平台给了我较大影响。我出生在张家界市慈利县的农村。从小,父母就告诉我做事要勤快、扎实。从重庆大学硕士毕业后,我进入湘钢工作。正式上班前,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干,要对得起单位。

记者:作为企业板材研发的“领头羊”,您认为一个科研团队要如何保持高质高产?

张勇伟:钢铁的科研工作,在理论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各条生产线特点,进行工艺的研究组合和不同工艺方案试验,是在众多岔路中找到正确的路,不能以一次的成败论英雄。科研工作是单调且长年累月的,这对人的心性是极大考验。我所在的湘钢板材品种研发室,每年签订的技术协议超过600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要持续保持国内第一梯队领先优势,并全力向国际一流水平冲刺,就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及时总结经验并全身心投入工作。

2020年初,湘钢将1100兆帕级高强钢确定为重点研发方向,组织任命我联系其中研发难度很大的“超大全地形起重机高精度1100兆帕级高强度钢研发”项目。超大全地形起重机高精度1100兆帕级高强度钢,是目前超大全地形起重机中使用级别最高的钢种。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我与研发人员日夜蹲守在生产线旁,跟踪指导该品种钢的冶炼和轧制过程,完善改进科研方案。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业界主流客户的一致认可,并实现了500余吨批量供货。

举世瞩目的澳氹四桥,是连通澳门境内的第四座大型跨海桥梁项目,同时也是国内技术难点最大的公路桥之一。2020年底,我接到研发任务后,便带领桥梁研发工程师对相关技术难题进行攻关论证,前期共进行了数十种工艺变更,可一个星期忙下来,结果难如人意。当时几乎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但我和团队没有气馁,咬紧牙关继续对试验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查看各种现场历史工艺参数。由于工作量太大,我直接住在了厂里,有时几天几晚没合眼。经过反复比对核查,我们终于发现某些合金元素对屈强比很敏感,只要适当调整,屈强比和冲击韧性即可达到近乎完美的匹配。此外,回火工艺对屈强比的影响很大,只要选取合理的温度参数,钢板低屈强比合格率可提高30%。这两点关键性研究结论,瞬间点燃了项目组研发人员的激情,后续我们再接再厉,优化合金体系及选取合理回火工艺,很快将产品合格率提升到95%,圆满完成了交付任务。今年春节前,湘钢收到了客户的感谢信,感谢我们对澳氹四桥项目建设的大力支持。

近几年,基于环保要求和大型装备轻量化需求,我们开始着手技术储备型产品Q1300超高强钢的开发。屈服强度1300兆帕级超高强度结构钢开发的难点,在于力学性能和焊接性能的匹配,它要求钢材的碳含量和碳当量不宜过高,材料的屈服强度提高难度较大,工艺要求十分严格。研发初期,我们项目组遇到了屈服强度不足的难题。为解决这一“卡脖子”问题,我和项目组成员跳出原有思路,制订新的试验方案,对化学成分和工艺路线进行全面调整。大家夜以继日,在试验现场做了几万个数据,从设置的多个热处理路径中筛选出两个最佳工艺,再以反复验证排除偶然性,确定了一个最为可靠的工艺进行试生产,最终指标全部合格。随后,我们对工艺进行微调,使钢板强度有更多的富余量。经多次优化试验调整,终于攻克了这个“卡脖子”问题。性能指标合格后,我们又遇到了第二个问题——焊接。在国内外,1300兆帕级超高强钢无匹配焊材、无成熟的焊接工艺。这次,我们从零开始,从不同角度创新工艺,成功攻破产品应用难题,产品先后通过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的工艺评定。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湘潭市精品钢材及新材料产业链龙头企业,湘钢如何承担创新使命,为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贡献力量?

张勇伟: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核心领域科技攻关。这种研究要立足于开放合作,而不是自己关上门从头到尾搞一遍。当前,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尚有一些“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要想在有限的资源上创造最大的成果,在核心环节实现突围,就必须敢于跟对手、跟自己较劲。

当然,引领前沿的研究方向并不意味着你能笑到最后,要坐得住冷板凳,更要时刻保持干劲。坚持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态度、一流的专业素养和一流的职业精神的初心,使研发工作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追求顾客满意的同时,让团队的每个人都成长为一流的人才,更好地为湘钢的发展贡献力量。

工艺,湘钢,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