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药学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召开

中国药学会 2021-09-23

2021年中国药学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召开

由中国药学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药学会、杭州市钱塘区人民政府承办,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海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21年中国药学大会,9月18日至19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远程 数字 智能 协作——新时代的中国药学。大会总结“十三五”医药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围绕“十四五”时期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重点探讨新时代药物创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展望我国药学事业发展前景,对重大疾病防治进行深入研讨。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以视频形式作大会致辞。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致开幕词,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时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柯吉欣等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作视频讲话。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理事、监事, 2021年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十六届中国药学会科技奖等获奖代表,以及浙江省、杭州市有关部门领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监督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1000余人参加大会。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丁丽霞主持。

何维副主席强调指出,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用药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勇挑重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对新冠疫情挑战,开展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研发,助力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助力扶贫攻坚、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创新科技智库,为推动健康中国和人类命运健康共同体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的新形势。希望大会交流原创性科研成果,探索建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举国攻坚体制;认真谋划新发展阶段我国生物医药研发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思路与路径。希望中国药学会进一步发挥药学国际性学术组织的方向引领、重点聚焦、凝聚力量与斗志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孙咸泽在致开幕词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今年两院院士大会、科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为药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组建生物医药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攻关医药和医疗设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生物药技术创新、医药及医疗设备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方面,对医药事业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药学会需要不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做好学会工作的能力,不断推动我国药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围绕药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科学谋划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二是要助力攻关医药产业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三是要不断提升学会治理能力,增强服务水平;四要不断提升学术交流组织管理水平,深度参与国际药学科技工作。

陈时飞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将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国家药监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各项改革举措入法入规,落地生效,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人民群众用好药用得上药得到进一步保障。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疫苗药品发挥了巨大作用;广大药学工作者,经受住了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忘我战斗在疫苗药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检验、供应保障和药学服务等各个岗位,以实际行动、过硬本领践行着忠诚担当。

吕昭平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医药事业不断发展,化学药、中药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生物药迎来快速增长,新药获批数量再创新高,今年上半年就达到21个。药学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力武器。我国已有24个新冠病毒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新冠疫苗接种已超达21亿剂次,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广大药学工作者在打赢新冠疫情、守护14亿人民健康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广大药学科技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殷殷嘱托,坚持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快突破一批药品、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希望中国药学会强化政治引领,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药学工作者之家。

为大力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药学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6个部门要求,中国药学会决定在广大会员中开展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开幕式上表彰了刘昌孝、屠鹏飞、韦坤华、刘丽宏、刘国恩、许重远、张志荣、钟大放、高晓黎、崔一民等10位中国药学会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开幕式上颁发第十六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创新药物设计新策略及其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等3个项目为一等奖。还公布了第五届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创新基金资助项目10项、2021年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医院药学创新研究资助项目6项。

大会邀请国家药监局陈时飞副局长和6位院士作大会主题报告。学会副理事长黄璐琦院士,副理事长王晓良、吴春福、李波、来茂德、张晓东主持大会报告。

陈时飞副局长作题为《中国新药研发与科学监管》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新药研发是不断提升疾病治疗能力和防控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十三五”期间,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一系列鼓励药品创新的政策实施,极大促进了医药创新发展。“十四五”是医药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五年。在成绩与发展机遇面前,更要清醒认识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现状,理清新药发展方向,围绕中国患者的临床创新,加强新靶点、新机制、新制剂等方面原始创新,继续深化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开展监管科学研究,强化科学监管,化挑战为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求新求变求突破,逐步实现向创新驱动转型,向着研制“同类第一”或“同类最优”原始创新药物目标努力奋进。

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原所长蒋华良院士作题为《后Alphafold2时代—结构生物学更显重要》的报告。报告指出生物大分子结构是理解分子功能机制的基础。X-ray射线晶体学技术、电镜技术与核磁共振技术等的蓬勃发展,促使不同尺度的生物分子结构解析数量呈井喷式的增长,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长足进步,势必将掀起学科交叉的新浪潮、创造新机遇,以深入地剖析生命科学领域更为复杂和重要的科学问题:如大分子动态行为与功能机制间的关系、生物大分子间互作识别预测与多元化调控设计、无序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解析和创新模式药物分子设计等。上述科学问题均涉及生物分子动态行为,是揭示真正生命科学本质、推进药物研发效率的关键。因此,后Alphafold2和RoseTTFold的结构预测时代,期待生物分子结构成像技术的进一步跨越式发展,更期待结构生物学学家向end-to-end的“静态”结构预测方法注入“动态信息”的源泉活水。如此,生命科学领域变革性未来或可期许。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戴琼海院士作题为《跨尺度介观活体成像》的报告。生物学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体外模型无法完全模拟活体内的生物学过程,因此直接在活体原位对生物学动态过程进行跨尺度的长程快速观测对于揭示生物学本质至关重要。哺乳动物全皮层范围内单细胞水平的神经记录有望建立介观尺度功能图谱,从系统角度揭示复杂神经回路的工作机制,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新途径。然而,当前活体荧光显微技术受到视场大小、成像速度、光毒性、噪声以及活体组织复杂环境的等等局限,远不足以满足对大范围百万级细胞相互作用,进行毫秒级动态观测的需求。本次报告将介绍通过计算成像方法突破传统显微成像局限,实现在体多尺度高速高通量荧光显微成像的光场智能成像仪器体系,及其在脑科学领域的相关应用。

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院士作题为《洞见未来:思考医药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世界生物医药发展仍很艰巨,近几十年除了抗癌药和免疫调节药,其他领域尚没有很大突破。与此同时,我们的研发成本不断升高,回报率却在降低,中国的新药开发要注意平衡风险,也要意识到如今的世界格局和疫情的形式,都可能会对医药产业创新格局的变化产生影响。发展生物医药需要基础创新技术创新。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洞见未来10年医药发展趋势:(1)随着市场信息透明化提升,热门药物的高度关注,(2)大数据引导新药成本渐渐降低,导致研发竞争。(3)新药市场独占期缩短,面临着同类新药和仿制药的激烈竞争。(4)断定新药开发风险加剧,投资回报更难可期。报告还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问题,针对抗病毒药物创新发展的需求,论述了抗病毒、改良性创新等药物研发的科学问题。未来,我们要更加关注创新驱动下的技术问题,自主自强地处理卡脖子技术。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徐俊杰研究员代表“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院士作《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抗疫贡献与中国创新》主题报告。陈院士团队立足自主创新,突破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多项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并上市的新冠疫苗,为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作出重大贡献。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Ad5-nCoV)于2020年3月16日在武汉开展临床试验,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2020年5月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全球第一个新冠疫苗临床数据。国家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在5个国家开展,获得保护效力数据后于2021年2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并获多国紧急使用许可。2020年9全球率先启动吸入用新冠疫苗临床研究,并于2021年7月在《柳叶刀-感染病学》发表全球首个新冠疫苗粘膜免疫临床研究结果。Ad5-nCoV是国内批准上市的第一个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新冠疫苗,单剂接种14天后即可提供有效保护,为国内外新冠疫情防控提供有利支持。

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校长杨宝峰院士以视频形式,作题为《抗肿瘤药物研究与进展》的报告。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道,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1929万,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中国的新发癌症人数占全球第一,中国的癌症死亡人数居全球第一。抗肿瘤药物已从化学药、靶向性药到免疫调节药,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已取得较大进展。不断有研究指出,离子通道失衡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细胞中都观察到了钾离子通道的高表达。同时,研究证实,阻断钾离子通道的表达,或者阻滞钾离子通道的离子交换过程(钠钾泵),能够使细胞增殖减慢。氢离子相关通道能够调控细胞酸碱环境,影响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HERG钾通道可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进行调控,通过影响通道治疗肿瘤。羟氯喹在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心脏不良反应,这与其抑制hERG通道有关,其与阿奇霉素合用时抑制作用更强,风险更大。三氧化二砷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过程中,常伴随长QT综合征的发生,这与其影响hERG电流和IK1电流有关,临床上采用持续缓慢静脉输注的给药方式以减少此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作题为《疫苗研发及中药抗病毒活性机制启示与思考》的报告。报告指出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已经极大的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命健康。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一方面科学界加紧研发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型疫苗,与病毒争分夺秒赛跑;另一方面行政部门加急加紧审批新冠疫苗上市或紧急上市。同其他疫苗研发过程一样,新冠疫苗在上市前严格遵循实验室研制、临床前研究、人群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要求,以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等。高院士团队牵头研发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已经在国内及乌兹别克斯坦批准紧急使用,该新冠疫苗三期临床试验数据,其预防重症保护率为100%,对 Delta 变异株的保护效力超77%,对于当下的疫情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有关公司联合研发出全球第一个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目前也已在美国、欧盟获准紧急使用。此外,我们通过筛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库发现链霉菌产生的亮肽素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活性。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亮肽素在细胞水平也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复制。产生亮肽素的链霉菌广泛分布在土壤中,可以作为植物的内生菌。因此,我们假设由于链霉菌与植物存在共生关系,链霉菌产生的亮肽素可能会转移到某些抗新冠中药材中。后来,我们通过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和高分辨质谱发现清肺排毒方中确实含有亮肽素。这一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同时也表明亮肽素在中药抗新冠活性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基于这个发现,我们首次提出了微生物组-代谢产物-中药-抗病毒活性生态圈假说,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大会共设8个分会场,123位专家在8个分会场作专题报告,其中“医院药学学科发展与创新药学服务研讨会”分会场以现场加网络直播形式召开。中国药学会历来高度重视注重青年药学学者创新发展,本届大会开设药剂学青年科学家论坛、海洋药物博士论坛两个分会场,为青年药学人才健康成长搭建交流、探讨平台。本届大会还注重大健康产业发展,开设了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大会期间,召开了中国药学会24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并专题召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讨会,与会领导和专家为浙江省、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计荐策。

大会同期召开了第五届浙江药学大会。

大会号召中国药学会广大会员和药学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推动高水平药学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健康中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药学人的智慧和力量!

孙咸泽1.jpg

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孙咸泽致开幕辞

吕昭平1.jpg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致开幕辞

陈时飞1.jpg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时飞致辞

科技奖1.jpg

颁发第十六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最美科技工作者1.png

颁发2021年中国药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

会场1.jpeg

2021年中国药学大会开幕式会场

药学大会,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药学会科技技术奖,医药事业发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