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科技工作者张公卓:一根线缆铸匠心

湖南省湘潭市科协 2021-12-27

“一生只干一件事,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这一点,张公卓做到了。

作为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专家,参加工作45年来,张公卓扎根线缆生产一线,参与完成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多个。在他的带领下,企业连续多年为国家航空航天及深海科技事业助力,成为了湘潭工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从零开始

一身蓝色工作服,头发花白。坐在我们面前的张公卓,既有科技工作者的气质,又带着首席专家的范儿——无论哪种,都没什么架子。

“一辈子,待一家企业,干一件事。”张公卓笑着用三个“一”总结自己。这位把美好芳华全部献给线缆事业的工匠,早已把自己与企业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湘潭电缆厂,这里曾经是湘潭乃至湖南工业的翘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湘潭电缆厂正值鼎盛时期。1976年,时年21岁的张公卓,从技校毕业后进入湘潭电缆厂,如愿当上了工人。

进厂后,张公卓发现,企业人才济济,身边同事很多不仅是大学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博士,这让非科班出身的他“压力山大”。他意识到,要想站稳脚跟,除了努力学习、发奋赶超,别无他法。为此,他主动申请到职工大学,从零开始学习线缆专业知识。

走还是留

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湘潭电缆厂从辉煌跌入了谷底。2000年,湘潭电缆厂破产。

“大家都心有不甘,那么红火的企业,怎么说垮就垮了呢。”张公卓告诉我们,当时一大批业务骨干纷纷下海,或自主创业,或跳槽到沿海私有化线缆企业。7000多人的大企业,最后走得只剩下20多个人。

走还是留?走,可以马上结束备受煎熬的生活,还能获得一份高薪工作;留,除了一副烂摊子和埋藏心底的企业情怀外,什么都是未知数。

面对去留问题,张公卓坦言,那段时间他摇摆不定,身心俱疲。经过一番仔细考量,他决定留下来。

对此,他解释说:“虽然当时全行业都在重新洗牌,但湘潭电缆厂的技术基础尚在,加上我非常热爱这份事业,所以选择了坚持。”

2000年至2003年,当别人还在迷茫观望时,张公卓已经在逆水行舟了。他一边带领团队开展第三方技术培训和产品检测工作,一边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提升专业素养。在这期间,他顺利通过了高级工程师评审。

外界有所不知的是,在那段沉寂的日子里,张公卓再次面临了去和留的选择。其时,生产已经启动,由于销售等岗位的待遇明显高过一线职工,很多和他一起留守的同事选择了“转型”。面对利益诱惑,张公卓依然选择了坚守。

2004年,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共同收购湘潭电缆厂,对其进行优质资源重组,成立了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

大器晚成

按下“重启键”后,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调整战略,把发展目光转向了特种线缆领域。

为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几亿元对设备进行改造更新,并出台多项措施激发员工创新创造活力。得益于一系列举措的施行,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重振旗鼓,迅速成长为国内一流的线缆制造企业。

“我的心里除了线缆还是线缆,只想一心一意把线缆做好。”张公卓说,以前有很多机会发家致富,但自己都没有行动,一直“傻乎乎”地做着线缆这件事。因为他始终坚信,只有把产品做精、做专、做到极致,才能赢得市场。

如今,在张公卓领衔的科研团队努力下,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特种线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深海科技等领域,一大批拳头产品为“超级 工程”和国之重器效力。今年6月24日,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成功实现湖南国企混改企业上市新突破。

“看着一家企业从巅峰到低谷,再由低谷回到辉煌。一路走来,感慨很多。”张公卓告诉我们,在航空航天领域,有一个“归零”机制,即对产品在设计、生 产、试验、服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从技术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避免问题重复发生。在他看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需要 有“归零”心态。“这个‘归零’,是指心态归零、学习归零,因为学无止境,做技术更是如此。”

40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让张公卓早已成为业内的技术“王牌”。66岁的他,仍孜孜不倦地奋斗在科研、生产一线。

“只有足够高的目标和追求,才能实现最好的技术和科研。”张公卓斩钉截铁地说。

记者手记:从一名技校毕业生到行业技术“王牌”,张公卓用了45年。他说很庆幸自己的选择——一辈子,待一家企业,干一件事。采访中,我的内心渐渐 充满了崇敬和感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怎样坚守初心,也体会到了什么是“匠人精神”。张公卓用人生最好的年华,换来了湘潭线缆事业的强大。今 天的他仍然满怀信心地表示,只要不忘初心,奋力拼搏,就一定能见证更多“湘潭制造”的高光时刻。

 

张公卓,企业,线缆,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