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科技志愿者科技志愿组织和服务项目受到中国科协表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12-30

今年以来,天津市科协充分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资源广泛的优势,组织动员13.4万名科技志愿者,围绕百姓关心的“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问题,开展常态化政策宣讲、科普报告、科技培训、技术咨询、青少年科技教育等各类科技志愿服务活动12835场,为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推进科技经济融合、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综合办公室副主任苑超,泰达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以及“科普星期六”和“智慧空间站”项目作为先进个人和典型项目代表被中国科协选树为2021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苑超同志作为市防灾减灾科技志愿服务队的牵头人,组建了全国第一支以防灾减灾科技服务为目标的志愿服务组织——“天津市防灾减灾科技志愿服务队”,吸纳了应急、气象、地震、防汛、急救等100余名专家入队,建立了以科技、文艺、体育界形象大使为核心,各涉灾领域专家为主力军,基层灾害网格员为抓手的三级志愿者梯队,共同开展防灾减灾志愿服务工作。他组织发起“应急之星”防灾减灾科技志愿服务,以校园安全、企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灾害防御为目标,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等14个部门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组织天津港集团、天津市轨道交通集团、国网天津电力公司等6家企业举办专家进企业培训、应急知识竞答PK赛等科技志愿服务。策划各大企业开展应急短视频大赛,获得近220万浏览量。发起应急知识线上答题活动,超过10万名企业职工积极参与。策划组织“小小减灾官”科技志愿活动,面向4-10岁儿童开展防灾避险知识教育,提升儿童应急避险能力。他策划“两微一端”线上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打造了“减灾短视频”“预警防御图解”“大使说应急”等多个专题,丰富公众获取应急知识的渠道。在7-8月主汛期,通过新媒体发布气象灾害风险提示。策划《“七下八上”到底是个啥》专题科普栏目,策划邀请魏秋月、裘英俊等7位防灾减灾形象大使志愿者录制了《抗击疫情,从我做起》公益短视频,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超过200万网友浏览。牵头组织编写农村疫情防控广播稿,通过天津预警发布平台每天6次滚动播放。

泰达科技志愿者服务队由滨海新区泰达街道科协牵头成立,围绕社区居民所需,组织302名科技志愿者扎实开展居民科学素质提升、青少年科学核心素养培养、心脏复苏等医护培训、低碳生活及垃圾分类科教活动,受到广泛赞誉。一是横纵联合、拓展创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坚持“以长带队”,由泰达社管委工委会书记任科技志愿服务队队长,主动对接辖区内各事业单位,招募医生、教师等专业人才加入队伍,组建了社区、医院、学校等具有专项功能的科技志愿服务队伍,探索实现资源共享、阵地共建的科技志愿服务模式。二是统筹设计、完善制度,规范志愿服务操作流程。针对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组织、发布、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实施全链条管理,进一步加强志愿者教育培训,规范志愿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推进志愿服务上档次、上水平。三是立足社区、兼顾特色,科技志愿服务“泰”精彩。围绕居民需求,结合食品安全周、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点,联合科技型企业共开展600余场主题志愿服务,深受居民欢迎。

“科普星期六”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是北辰区科协以地域、行业为分类标准构建起的覆盖全区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广泛吸纳辖区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引导他们主动担当公众科普责任,贡献科技智慧力量。一是建立起“科普星期六”长效机制,采取“订单式”对接群众需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中心,量身定制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和方式,实现科普服务有效对接,形成区级“示范”、街镇“亮点”、村居“组织”、人人“参与共享”的工作格局,推动科技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二是深入基层一线,“多样化”贴心服务百姓。坚持每周六组织科技志愿服务队进社区、进乡村,围绕疫情防控、卫生健康、青少年科技教育、应急安全、科学辟谣、实用技术等内容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讲座和互动体验等活动,及时将科学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三是打造特色亮点,“品牌化”效应全面显现。总结形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经验做法得到市区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天津新闻》播报了做法及成效,学习强国、天津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也及时刊载。截至目前,“科普星期六”在全区已开展各类活动3500余场,受益群众近10万余人次,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

“智慧空间站”科普志愿服务项目是天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响应我市“助力志愿之城,献礼建党百年”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号召主办的科普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帮扶”新模式,创造性开设了“线上+线下”的科技志愿服务模式。线上部分为“智慧空间站”云课堂系列,由赴偏远地区支教的研究生支教团开展;线下部分由天津大学在校学生开展,目前累计服务受众2.2万人,志愿服务时长46010小时。系统科学建设“云支教”平台,根据服务学校需求和学生特点设计特色课程,发挥青年教师与优秀学子的专业优势,通过远程视频授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启发式、多元化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广受师生好评的“金课”。天津大学在甘肃宕昌和新疆布尔津开展云课堂的尝试,得到了团中央的高度认可,被列为典型项目在全国推广,相关工作情况先后被新华网、中青网、科学网、文明网等30余家媒体累计报道80余次。

下一步,市科协将研究制定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完善科技志愿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动员各类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科技志愿者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坚持把深入开展科技志愿服务,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相结合的重要措施,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际行动,与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与深化落实“双减”政策相结合,不断提升科技为民、科普惠民服务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天津市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孙艳鹏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cast.org.cn/art/2021/12/30/art_180_176449.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