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十大科技新闻

陈辉 2022-01-07

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

  努力实现“一强四高十突破”

  未来五年,浙江科技创新发展将如何布局?6月24日下午,浙江省科技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省政府前不久印发的《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有关情况。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表示,这是浙江省进入新发展阶段编制的第一个科技创新领域五年规划,是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行动指南。浙江在做好“十四五”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同步编制中长期科技创新战略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9个子规划,以及10个技术专项规划,形成了“2+9+10”科技创新规划体系。

  《规划》确立了科技强省建设“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科创高地,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创高地,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并从创新投入、企业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绩效等维度提出17个主要发展指标,着力实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重要指标“六倍增六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全面建成三大科创高地,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在世界创新版图中确立特色优势,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基本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从0到1,浙江迈开大步子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幅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 为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中贡献更多浙江力量,浙江首次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幅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近年来,浙江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徘徊在2.5%~3%之间。‘十四五’期间,明确了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5年达到8%左右的目标任务。”浙江省科技厅基础处负责人表示,这显示了浙江省抓基础研究、抓原始创新,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决心。

  “与兄弟省市相比,基础研究仍然是浙江科技创新的短板。”接下来,浙江将从平台建设、项目实施、人才引进、环境优化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相关工作,取得一批引领性、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机器人“遨游”海洋最深处,显微镜像数星星一样观察分子

  两项成果登上《自然》封面   

  3月4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封面发表之江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合作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最新研究:马里亚纳海沟的自驱动软体机器人。该研究团队通过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10900米处和南海最深3224米处进行实际测试,率先实现了软体机器人的万米深海操控以及深海自主游动实验。

  马里亚纳海沟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完全黑暗,被称为“地球第四极”。

  浙江大学化学系研究员冯建东发明了一种直接可以对溶液中单分子化学反应进行成像的显微镜技术,并实现了超高时空分辨成像。该技术在化学成像和生物成像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允许看到更清晰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图像。8月11日,这项研究成果被作为封面论文刊登在《自然》上。

  著名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曾评论过:“我们从来没有用一个单电子、单原子或单分子做过实验。我们假设我们可以在思想实验中实现,但是这会导致非常可笑的后果。”观察、操纵和测量最为微观的单分子化学反应是科学家面临的一个长久科学挑战。  

  科技创新连续三年获国办通报表扬

  获加分奖励及支持资金倾斜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216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支持措施。浙江省入选“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落实国家科技改革与发展重大政策成效较好的地方”,已连续三年获得该项科技创新督查激励。

  高端人才加速流入、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布局、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标志性成果加速涌现……近年来,浙江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进入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创新型省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加速器。

  根据相关奖励要求,2021年,国家将对浙江省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分配中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因素予以加分奖励,加大资金倾斜支持力度。

  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揭晓

  “科技创新鼎”首次颁发

  6月15日下午,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杭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荣获浙江科技大奖。

  会上,对获得“科技创新鼎”和2020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现场授鼎、授牌。杭州市等3个市、杭州市滨江区等6个县(市、区)被授予 “科技创新鼎”,杭州市等4个市、杭州市西湖区等22个县(市、区)荣获2020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据悉,“科技创新鼎”每年评选一次,2021年为首届。“科技创新鼎”与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同部署、同考核,依据近年来科技进步情况、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情况、科技创新工作实绩等核心指标实行分类考核。此次获得“科技创新鼎”的市县,均为近年来科技创新工作实绩突出、特色明显的单位。

  打造科学家群落弘扬科学家精神

  首批6家“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授牌

  经中国科协批准,浙江省科协以钱学森、竺可桢、严济慈、苏步青、谈家桢、屠呦呦6位科学家的故居(旧居)、纪念馆为基础,着力打造科学家群落,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让科学家精神见人见物见事见精神。

  5月24日,朱国贤、李学忠、周国辉为首批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授牌。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苏步青的孙子苏泉、谈家桢的孙子谈向东、严济慈的侄外孙张皓光等4位科学家亲属代表及竺可桢故居、屠呦呦旧居负责人代表基地接牌。钱永刚、竺可桢外孙女姚竺绍、严济慈孙女严慧英、苏泉、谈向东等5位科学家亲属被聘请为浙江“打造科学家群落、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大使,共同推进浙江省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科技企业有了专属“浙科贷”“创新保”

  四大国有银行未来三年将提供3800亿元授信

  浙江6万余家科技型企业迎来两份专属大礼包。10月20日,全省科技金融支撑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推进活动在杭州举行。会上,由浙江省科技厅联合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保监局、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推出的“浙科贷”专属融资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由浙江省科技厅联合浙江银保监局、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推出的“创新保”专属科技保险项目实施方案发布。浙江省科技厅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集中签约,四大银行在未来三年里将向浙江科技型企业提供3800亿元授信。

  冰块像QQ糖一样Q弹

  “冰光纤”入选中国科技十项重大突破

  7月9日,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的成果显示,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童利民团队联合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研人员,在-50℃环境中,制备出了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其既能够灵活弯曲,又可以低损耗传输光,在性能上与玻璃光纤相似。

  本次研究中,童利民团队自行搭建了生长装置,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改进了已有的电场诱导冰晶制备方法,在低温高压电场中,辅之以一定的湿度条件,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最终在-50℃的环境中,成功制备出直径在800纳米到10微米的冰单晶微纳光纤。并且,该团队还利用新发明的低温微纳操控和转移技术,在-150℃的环境中,使冰微纳光纤获得了10.9%的弹性应变,接近冰的理论弹性极限。

  童利民认为,该项研究结果将拓展人们对冰的认知边界,激发人们开展冰基光纤在光传输、光传感、冰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发展适用于特殊环境的微纳尺度冰基技术。

  首次召开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大会

  高质量推进“一件事”集成改革

  浙江将高质量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持续迭代“浙江知识产权在线”。5月18日,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大会在杭州举行。这也是浙江首次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主题召开全省性大会。

  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被列为今年浙江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之一。4月26日,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痛点、堵点,浙江全门类数据集成,全流程业务重构,全方位部门协同,集成了40个业务系统,于全国率先上线了“浙江知识产权在线”应用系统,该系统建设了知识产权1舱1库1图1表,贯通了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5个环节,实现了在线申请、交易、维权等方面主要功能,不断升级“一窗口统办、一平台交易、一链条保护、一站式管理、一体化服务”五大集成应用场景。

  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印发

  成果转化收益将成为科研人员致富重要途径 

  到2025年,企业R&D经费投入、R&D人员数、研发机构、实施的科技项目、申请和授权的专利占全社会的比重等指标持续保持80%以上;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获得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科研人员群体创新致富的重要途径;全省科技人才总量力争达到480万人,各类科技创新基金总规模达到万亿元以上;全省技术交易总额达到2200亿元,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比重达61%。这是12月底印发的《浙江省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

  《方案》明确了六方面重点任务:探索“揭榜挂帅”,建立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机制;打造“浙江拍”,探索技术要素价格发现机制;建立挂牌制度,强化技术要素共享使用机制;推进技术入股,完善技术要素市场评价机制;改革激励机制,构建科研人员价值实现机制;对接创投资本,健全技术要素市场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