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在大科学装置上的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沙龙成功举办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2-01-19

2021年12月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办的“青年科学家在大科学装置上的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主题沙龙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京区多家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科学家,共同进行了一场碰撞前沿思想的研讨活动。

会上谈到,青年科学家团队在“中国天眼”(FAST)项目中,突破性解决了雷电防护、电磁屏蔽、高精度测控等一系列问题,创新研制出新型钢索产品,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

回忆起参与“中国天眼”建设的时光,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孙京海终生难忘。当时,这个承担着望远镜调试和运行重任的青年科学家团队,全部成员都奋斗在工程建设的第一线,平均年龄才30岁。

在望远镜反射面的柔性索网建设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市面上买不到符合工程技术要求的钢索。于是,这个青年团队的代表人物姜鹏从钢丝绳的涂敷工艺、新锚固技术、新材料三方面实现突破,制成了500兆帕应力幅、200万次循环的疲劳性能新型钢索产品。后续这种新型钢索还被推广到其他大型工程中。

过去几十年,中国陆续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科学卫星等一大批科学装置。“十四五”期间,一批更大规模的大科学装置即将建成或正在建设。无数青年科学家在“中国天眼”、“北斗”系统、超导领域等重要科技设施建设和科研攻关中,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庆金从读研究生时起,就从事大科学装置相关技术研究。他介绍,超导技术可以说是高能量粒子加速器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过去几年,我国对于铁基超导材料的研制一直处在引领世界的最前沿,超导线材、磁体设计、线圈制作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未来高达数千亿的新型超导产业,中国有望站在最前沿。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罗瑞丹介绍了“北斗三号”系统的运行情况。目前,“北斗三号”已在轨连续稳定运行一年有余,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系统全球定位精度水平10米、高程10米,测距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20纳秒,短报文通信服务单次支持40个汉字。亚太地区的性能更优,水平定位精度达5米、高程5米,测速精度0.1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短报文通信服务支持单次1000个汉字。“北斗三号”卫星所搭载的国产化氢原子钟,性能指标国际领先,1000万年误差仅1秒。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于泽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罗会仟也分别分享了他们进行中微子、中子源研究的经验体会。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表示,基础科学研究和“卡脖子”技术的交汇点,就在于大科学装置上的原创核心关键技术。没有国际领先的核心关键技术,就不会有国际领先的基础科学研究,将更多的原创性技术运用到全世界的大科学装置上,应该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本次活动得到新华社、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环球网、上海东方网、长江日报、北京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腾讯新闻、新浪科技、搜狐新闻、凤凰新闻、中国科普博览、未来科学论坛、蔻享学术、现代物理知识杂志等媒体支持,约有463.8万观众在线观看。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

责任编辑:安永新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cast.org.cn/art/2022/1/19/art_42_177875.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学 中国科学院 青年 装置 中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