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深山脱贫 百灵放歌——“马兰花儿现象”引发的思考(三)

涂媛 2022-02-16

31.jpg

有一种梦想叫做走出大山看世界。从太行山深处,44名山里娃走向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天籁般纯净清澈的童声,将自信和快乐传递给了全世界!
泥土的芳香登上大雅之堂,世界看到了曾经贫困地区的孩子如今最真实的模样。这种由内到外自然流露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生动表达,展示了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自豪感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正如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所说,这是天籁之音,它真的是传递了我们今天新时代的新面貌——人民的下一代的新面貌。
阜平县曾是典型的贫困地区,“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这个全山区县的真实写照。山山水水,一度绊住了乡亲们的双脚,使他们难以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搏一搏未来的可能。
2012年岁末,踏着皑皑白雪,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面向全国发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贫困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有精神的贫瘠。曾经的马兰花儿和冬奥会开幕式舞台的距离有多远?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的邓小岚最是知晓。2003年,她到马兰村扫墓,发现孩子们居然连国歌也不能连贯地唱下来,更不用提音调和节奏是否准确。没有歌声的童年是苍白的,于是,她每年从北京到阜平往返20多趟,一半多时间留在马兰……
以歌育人、以乐化人,邓小岚为马兰村的孩子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原本内向自卑的孩子们,开始变得自信开朗。
马兰村的音乐旋律伴随着孩子成长,启迪着心灵,改变着村庄,融汇在宏大的脱贫攻坚时代交响曲之中。
搬出大山,帮助困难群众搬到宜居的地方,让他们拥有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授之以渔,增强困难群众致富“造血”的本领,一步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是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困境的最有效方法。合唱团不少成员从山村搬迁到镇上。上学路上,顾站豪不用沿着土路翻过一座山,李隆恩再不会走山路湿透两双棉鞋。曾经的留守儿童赵懿萱,不仅住进新楼房,全家脱贫,母亲还能就近到镇上工厂打工,有更多时间陪伴她。生活环境逐渐改善,脱贫攻坚打开了困难群众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点亮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脱贫不仅是丰富困难群众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充实他们的精神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它使共同富裕成色更足、质量更高、更可持续。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新建扩建寄宿制学校,改造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定点帮扶、对口支教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落实贫困学生救助政策……如今,大山深处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山里娃被精心呵护、用心培育,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他们“站起来”,并且“走得远”。
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音乐能带来欢喜、抚慰痛苦,能唤起信心、增强力量。马兰的孩子心中很早就被种下了音乐的种子,这为孩子们得到冬奥组委青睐奠定了基础。音乐的教化也通过对孩子的作用丰盈了人们内心,提振了困难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创业干事的精气神,在助力精神脱贫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2019年底,阜平16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2月,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底,中国所有832个贫困县像阜平一样告别绝对贫困。
阜平成为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成就的缩影,一个脱贫攻坚的“国家样本”。这,也是阜平山里娃冬奥会开幕式献唱的最根本原因。
习习春风,遍拂太行。青山不老,换了人间。
从“贫中之贫”到物阜民丰,阜平人世代希冀的“兴旺昌盛”,就这样从梦想照进现实。然而,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各方帮扶画出了最大同心圆,干群合力跑出了最大加速度,乡村的“硬件”“软件”同步升级,“环境美”“生活美”二者兼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步推进,阜平人信心满满踏上新征程。
潺潺的胭脂河旁,高高的铁贯山边,马兰村南一座新落成的灰色圆形舞台背靠青山,碧水环绕,远远望去犹如一轮明月挂在天空。那是马兰花儿的月亮舞台,更是倡导文明新风、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2022年,春天来敲门的那一天,百灵放歌,飞越深山,载梦起航。蓄过的力,成就此刻的光。这是新时代,我们向世界讲出的最动听的中国故事。